年8月一天,国防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邓稼先顿时眼睛一亮,国家终于要建造原子弹了。
他急忙说:“我也参加”。
钱三强笑着说:“有你!有你!”说完钱三强沉默了起来。
邓稼先看到他面露难色,有些欲言又止,遂问他领导是不是有特殊交代。
钱三强心一横说道:“领导交代,参与研究要到偏远地区,严格执行保密协议,你家的情况?”
邓稼先坚决地说:“我能克服任何困难,我的家人也会理解我的选择。”
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钱三强走后,邓稼先陷入了沉思。
他走后,妻子许鹿希该怎么办,妻子一人既要工作,又照顾4岁的女儿和2岁的孩子,还有年纪渐长的双方父母,她该多么辛劳啊。
可他学的专业正好能为国家国防实力建设出一份力,一面是家庭,一面是理想,他心中很苦恼。
他抬起手,看了看手表,已经深夜了。
他拿起公文包,熄灭办公室的灯,往家走。
昏*的灯光照到他身上,他的背影挺拔又坚毅。
国事、家事孰轻孰重,邓稼先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邓稼先回家晚了些,妻子许鹿希就问他:“今天怎么晚了?”
一句话让邓稼先定住,他点了点头,没有回答,他还不知道该如何对妻子开口。
匆匆吃过晚饭,邓稼先在沙发上沉默地坐了一会,便烦躁地独自上床休息了。
在床上,他翻来覆去,逼着自己闭上眼睛,却怎么也睡不着。
许鹿希发觉他今天有些不对劲,开口询问他,邓稼先坐了起来,看着窗外的月亮,深吸一口说:“我要调动工作,去哪不能说,工作种类不能说,信箱号码也不能留。”
邓稼先他一口气说完,心中的郁气消散了许多,剩下的更多便是忐忑。
中间有几分钟的寂静,许鹿希看着他,他的神情很坚决,他的话也是不容拒绝的态度。
她正想开口答复,邓稼先抢先说:“如果这件事能做好,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瞬间哭出来,她哭着说:“什么事能值得你下这样的决心?孩子你不管了?”
说完她平稳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放缓语气说:“他们还小,不能失去你,你要活着,我和孩子等你回来。”
这天晚上,邓稼先在内疚中度过了一个失眠之夜。
第2日天微微亮,邓稼先简单收拾行装后,他走到孩子的房间,逐一亲吻了孩子的额头,随后义无反顾地住进了神秘的、鲜少有人涉足过的*罗布泊。
建造原子弹的研究远比想象中的困难。
起初,苏联答应给中国提供一个原子弹的教学模型,邓稼先等一批科学家对这个模型抱有很大的期望,为此做了很多准备。
可不久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并销毁了相关资料。
中国原子弹的研究彻底陷入僵局,那时中国没有任何关于原子弹的记载,甚至没人见过原子弹的样子。
为了不再被苏联扼住手脚,不受西方帝国主义威胁,邓稼先等位科学家组成一支特殊的科研群体,决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究属于中国的核武器。
没有资料,科研条件也恶劣,邓稼先给这批年轻的科学家鼓劲,他对同事说:“敌人在监视着我们,不让我们把核武器搞出来,可没有核武器,国家就始终处于敌人的核威胁之下,为了这个事业献身也值得。”
他带着年轻科学家刻苦专研科学理论,他自定计划,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为解决人多书少和一些人在外语阅读上的困难。
到了晚上,他把人组织起来,一人念一句,大家译一句,译完后,常常已是深夜。
所幸,苏联专家撤走时,留下了一个核爆炸参数,这让邓稼先如获至宝,有了这个数据,最后就能跟中国科学家理论模拟的数据进行比照。
邓稼先团队在只能使用算盘和4台老式的上海通牌手摇式计算机的情况下,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他们一日三班倒,一部分人使用工具,一部分人超负荷用脑进行笔算,堆积如山的纸张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数据都是他们的心血。
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年4月,终于把制造原子弹的重要数据演算一遍。
但结果却令邓稼先大失所望,他们的演算结果与苏联专家留下的结果很不一致。
此时邓稼先陷入了自我怀疑,究竟是他选择的主攻方向错了,还是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有误。
为搞清楚数据问题,邓稼先领着科研小组进行了9次核算,最后证明他们的结果是对的。
邓稼先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奋斗着,家中,他的妻子许鹿希也在默默坚守,她原先以为,邓稼先要走,也就几个月的时间,最多也就一年。
可他自从走后,就完全失去了消息,她甚至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因为邓稼先工作的严格保密性,她不能知道邓稼先的行踪,也不能让同事到家中,即使是领导问话,也只能说是他在做保密相关的工作。
对许鹿希来说,她始终坚信有一天能和邓稼先团聚,等待算不了什么,但情况要远比她想象中的复杂。
年,邓稼先已经从大众视野消失3年时间了,那年夏天一个傍晚,天气太过闷热,许鹿希带着2个孩子出门散步透气,她刚走出楼门,碰到了几个熟人,她招呼孩子给叔叔阿姨问好。
几名熟人尴尬地应了声,等许鹿希和孩子刚离开,熟人开始窃窃私语,丝毫不顾及许鹿希母子3人还未走远。
等她和孩子散步回来,几名熟人还在,其中一个40来岁的女人叫住她说:“许老师,好久没看到孩子爸爸了呀?”
许鹿希对眼前人的提问先是一愣后,很快回答:“稼先出差了。”
女人又问:“出差几年,这么久啊,不会是……?”
许鹿希沉下脸,对女人说:“就是出差了,很快就回来。”
对于邓稼先什么时候能回来,其实许鹿希并不知道,但她不允许有人怀疑她与邓稼先之间的感情。
她拉着孩子的手就要走。
这个时候,一直听话、乖巧的2个孩子却摇着她的手,5岁儿子开口问她:“妈妈,爸爸去哪里了?”
听到孩子稚嫩的声音,望着孩子脸上最殷切的期盼,许鹿希内心涌上一种难言的苦衷。
她酸了鼻子,用略带一丝哭腔的声音安抚住了孩子。
她不知道邓稼先具体从事何种工作,但她知道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离不开他的工作,不然他不会舍得这么久不回家看看。
她不能告诉孩子,不能告诉身边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疑惑的神情和身边人越来越重的猜忌。
其实邓稼先回过家,在向周恩来汇报工作后的深夜,他悄无声息地回了家,看到了熟睡中妻子与孩子,随后又忍痛离开。
只是这一切,许鹿希和孩子并不知道。
邓稼先与家人接下来的几年,邓稼先只要回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工作,他都会回家看看。
有时是在深夜,有时是在白天,时间合适的时候,他还能跟妻子说几句话,呆几分钟。
邓稼先一家人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年10月16日下午,在邓稼先与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代号为的中国第1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原子弹爆炸后,许鹿希隐隐约约猜出了邓稼先正在参与着关乎国家命运的事业,她为他感到骄傲。
而此时邓稼先正在马不停蹄赶往北京,在原子弹爆炸前一段时间,*组织就通过电文的形式告诉了他,他母亲病危的消息。
可当时原子弹马上进入试爆阶段,现场指挥离不开他,如果因为他的离开而让试爆出现问题,那么几年来多名科学家的付出将会白费。
他忍着母亲病危不知生死的煎熬,留在了试爆现场,一声巨响后,一朵蘑菇云升上了天空,同事们开心地戈壁滩上大跳、打滚,而他则默默上了回家的火车。
医院门口买了一份最新的《人民日报》,号外的位置上毅然是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的消息。
他拿着报纸跑进母亲的病房,他的母亲此时已经虚弱得无法说话,但他从母亲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安慰和欣喜。
邓稼先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母亲望着他,面带微笑安详离去。
待办完母亲的丧事后,他紧紧拥住妻子,饱含深情地说:“希希,多谢你替我守在母亲身前。”
说完这句话,来不及诉说思念,邓稼先再次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戈壁滩。
2年又8个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团队以领先苏美的奇迹速度,创造性地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任务。
年轻时的邓稼先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并没有回家。
他继续在戈壁滩上进行着核试验,直到年,邓稼先被*组织强行要求回家休息。
28年的聚少离多,许鹿希终于把邓稼先等回来了。
但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此时的邓稼先才61岁,但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癌症晚期病人。
他多想多陪陪妻子啊,弥补这些年对她的亏欠,可是,留给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太多了,只剩下最后的天。
可这最后的天,邓稼先也没有办法全部用来陪伴妻子,他敏锐地意识到经过3月份和5月份的2次手术后,他的日子不多了,但祖国却还需要他。
他拉着许鹿希的手,恳求她帮助他完成核大国极限理论的建议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能为国家尽一份力。
许鹿希看着他因为癌痛从1天1次的止痛针换到了1个小时1次,她心痛极了。
但还是帮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她找来邓稼先需要的资料,协助他完成了最后的建议书。
年,在邓稼先生命最后的日子,中央*委决定对他的身份进行解密,让他活在阳光下。
7月16日,医院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
领导人走后,邓稼先与妻子在病房的床前享受太阳的温暖。
他对妻子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这天之后,邓稼先先后昏迷2次,第1次他从昏迷中醒来,他缓慢地抬起手抚摸着妻子的脸庞,满怀歉疚地说:“苦了你了。”
许鹿希瞬时泣不成声。
清醒没多久后,他再次陷入昏迷,许鹿希日夜守在他身边,寸步不离,生怕他醒来后找不到她。
几日后,他才缓缓睁开了眼,留下了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许鹿希心中哀痛,她也有些哀怨,分离的时间那么长,相聚的日子为什么却那么短。
本以为年轻时的等待能换来年老时的相依相伴,可稼先为什么这么着急地将她丢下,她还想听他讲这些年他的经历。
之后许鹿希做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她要用她的余生,去追寻丈夫28年来的足迹。
她走遍全国,找到了多位丈夫的同事,从同事们的口中她知道了丈夫经历过的一次次的惊心动魄的事件。
邓稼先生前一次次主持核武器试验,他经常出入车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几乎每天都接触放射性物质,受到辐射的损伤。
晚年邓稼先与妻子许鹿希有一次开密封罐,观察测试结果,但原有的防护措施承受不住新材料的放射性强度,邓稼先和同事一下子承受了超出常量几百倍的辐射,所有人都没有丝毫惊慌,照常进行着数据比对。
这次事故已经给邓稼先身体留下隐患,但最为致命的却是年的一次空投核弹试验,空投过程中出现事故,核弹直接摔到地上,不知所终。
有关部门派出了名防化兵寻找,但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踪迹。
邓稼先坐不住了,空投核弹是他签的字,放射性钚的辐射性他再清楚不过,这种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是年,如果侵入人体,极易被骨髓吸收,它将终生损伤被侵入者的身体。
他不能让广岛、长崎的悲剧在自己的国土上出现。
邓稼先捡取核弹残片他不顾所有人的劝阻,踏上了寻找核弹之路。
茫茫戈壁滩上,汽车走走停停,还真让他在戈壁滩深处找到了那枚核弹。
那枚残弹的碎片散落在半足球场大的区域,汽车在现场边缘停靠,邓稼先率先下车,司机与随行的1名同事要求同行。
邓稼先立马急了,他大喊:“你们站住,不准动,有我一个就够了。”
他穿着防护服,毫不犹疑地转身,走进了核弹现场。
他走走停停,仔细搜索残片,生怕漏掉一块残片。
捡完之后,他又搜索一遍才放下心来。
回到汽车旁,他对随行同事说:“平安无事!”
但这次之后,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几天后,他回京体检,医生说他所有的化验结果都不正常,尿里都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的染色体已呈粉末状。
医生嘱咐他要到疗养院休养,可他没去,反而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5年后,他仍然在指挥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试验前夕,他连续几天大便便血,随后被确诊为直肠癌。
在组织强硬的安排下,他同意住院治疗。
中央用了一切力量,却也无法挽救邓稼先的生命。
许鹿希知道邓稼先从事着危险的事业,却从没想过会这样危险,哪一次的核试验他都是*上性命啊,她不能让丈夫的经历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她更要让丈夫的事迹鼓励更多的默默无闻的为国奉献的工作者。
她根据邓稼先同事的诉说,完成了《邓稼先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恰好又过去28年。
前1个28年,她等待着邓稼先回家,后1个28年,她用来追寻邓稼先的足迹。
在追寻的过程中,她懂得了她的稼先对她绝情的背后,是对祖国深沉的爱,是他最大的担当。
她以他为豪,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