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
德国·柏林编者按:第54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正在德国柏林召开。本次会议上,大量中国学者展示了最新研究发现。其中,南京大医院展示了两项研究成果,一项研究探索了线粒体活性在胰岛素诱导血糖控制中的作用,另一项研究探讨了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欠佳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与格列美脲相比沙格列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骨骼肌能量代谢改善与β细胞功能修复有关(摘要号)
WenjuanTang1,毕艳1,HuitingWang2,BingZhang2,朱大龙1
1南京大医院内分泌科;2南京大医院放射科)
背景和目的: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延长血糖缓解期,但其中的潜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最新研究表明,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受损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有关。因此,我们旨在描述线粒体活性在胰岛素诱导血糖控制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研究招募药物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胰岛素泵给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并在血糖正常维持7天后终止治疗。治疗前后使用31P磁共振波谱分析测量肌肉组织的磷酸肌酸流出量(PCr)。总数据采集时间包括休息2分钟,跖屈锻炼10分钟以及恢复10分钟。停止运动后前10分钟内通过ΔPCr/Δtime计算腓肠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率。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结果:共有2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40岁,平均体质指数(BMI)为24.3kg/m2,平均HbA1c为11.2%。研究发现,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的β细胞功能(用HOMA2-B表示)和全身胰岛素敏感性(用HOMA2-IR)均有显著改善。而且,在校正年龄和BMI后,随着肌肉组织ATP合成效率的提高,餐后C肽相对变化值逐渐增加(r=0.,P=0.)。此外,3个月后随访发现,餐后C肽相对变化值较高的患者ATP合成率增加近两倍,且HbA1c水平较低(6.3%±0.4%vs.7.6%±0.4%,P=0.)。
结论:这些数据首次表明,肌肉组织线粒体ATP合成功能提高在胰岛素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欠佳2型糖尿病患者中沙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SPECIFY研究结果(摘要号)
TianweiGu,LiangyingZhu,QingNiu,ChenxiLi,毕艳,朱大龙
南京大学医医院内分泌科
背景和目的: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失败时的优选口服降糖药物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在这项为期48周的多中心、开放性、随机、平行试验中,我们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欠佳2型糖尿病患者中沙格列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与格列美脲进行比较。
材料和方法: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按1:1比例随机追加沙格列汀(5mg/d)或格列美脲(起始剂量为1mg/d,如果空腹血糖仍6.1mmol/L,每次追加1mg,最大剂量不超过6mg/d)。主要终点为治疗48周后HbA1c7.0%,且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定义为无论有无低血糖症状空腹血糖3.9mmol/L,体重增加3.0%)。
结果:例接受随机分组的患者中,有例(83.8%)患者完成这项研究(沙格列汀组例,格列美脲组例)。全样本分析显示,所有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3.3±9.4岁,平均2型糖尿病病程为5.0±4.3年,平均HbA1c为8.0%±0.7%,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5±2.5kg/m2。为期48周治疗期间,与格列美脲(平均剂量为2.5mg/d)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相比,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有更大比例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43.3%vs.31.3%;OR1.38,95%CI1.05~1.82;P=0.)。治疗48周时,两个治疗组的HbA1c平均下降幅度相似(-0.94%vs.-0.98%,P=0.)。然而,在基线平均体重水平相似的基础上(69.8±9.6kgvs.69.9±10.1kg),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患者的体重有明显下降(-0.7±2.6kg),相比之下,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患者的体重却明显增加(0.9±2.8kg),两个治疗组之间的差异为-1.6kg(P0.)。而且,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相比,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比例也明显下降(3.1%vs.12.8%,P0.)。此外,亚组分析显示,与格列美脲相比,基线HbA1c8.0%和2型糖尿病病程5年的患者接受沙格列汀治疗后达到主要复合终点的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54.5%vs.39.3%,P=0.;54.0%vs.37.1%,P=0.)
结论:这项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沙格列汀治疗的有效性与格列美脲相似,但有助于减少体重和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尤其是在血糖轻度升高和糖尿病病程相对较短的患者中。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