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病情复杂、命悬一线
医院一心赴救
谱写多学科团队应用
V-AECMO成功挽救生命的
动人篇章
“这粥喝着没味儿,我想吃咸的。”
“我中午吃的炒面,等你能吃了,我给你买一份。”
“我请你们吃!”
这家常式的聊天,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监护室(以下简称RCU)里一位患者小杨与RCU护士长马萌的对话。小杨今年刚满30岁,这是他入院的第13天,从恢复心跳,到拔除气管插管,再到脱离呼吸机支持的第3天。
关于生病的记忆,他只记得吃了感冒药后没多久就晕倒了。他不太知道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陷入了深度昏迷,被送到医院时,他的心跳曾一度骤停、瞳孔也已散大。在医院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多日连续协同奋战的努力中,他迎来了父母口中的“第二次生命”!
病房外,他的父母始终守候在那里。入院后的第12天,小杨借助医生的手机,第一次与父母通了视频电话。等啊!盼啊!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之后,全家盼来的这场“云团聚”更显得弥足珍贵。
“患者太年轻了,才30岁,
我们抢救成功了,
就是挽救一个家庭!”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燕明
1月27日,还有3天就是春节了,小杨因持续高热、意识丧失,医院接受救治。入院后没多久,在持续泵入大量升压药物的情况下,他的血压和氧合仍难以维持,生命垂危。于是,医院紧急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出转诊请求。科室主任李燕明立即与医务处处长陈彤沟通并得到回复:患者情况非常危急,医院已排查新冠肺炎,医院决定为患者开启危重患者救治绿色通道。
“患者太年轻了,才30岁,我们抢救成功了,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啊!”李燕明放下电话,立即召集全科做动员。副主任医师钟雪锋与医院主管医师就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充分沟通后,第一时间协调出监护室的床位,为接收患者做好准备。
载着小杨的救护车争分夺秒地向医院疾驰而来。RCU的医务人员严阵以待,有创呼吸机和各类抢救用品均已处于备用状态。
救护车到达医院后,小杨第一时间经绿色通道住进了RCU。入院后严阵以待的团队第一时间监测到小杨的血压只有57/34mmHg,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直径6mm,对光反射弱,四肢湿冷,肢端青紫,血氧饱和度测不出,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乳酸酸中*和低氧血症。性命危在旦夕,钟雪锋立即指挥抢救,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纠正代谢性酸中*,加强血管活性药物,同时调节呼吸机参数,但小杨因严重低血压和代谢性酸中*,出现了心跳骤停。此时,钟雪锋即刻给予心外按压,推注肾上腺素,3分钟后小杨的心跳和大动脉搏动恢复。绿色通道为他的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入院时肢端青紫
“后来我才知道,十几分钟内
进去的那三四波人,
都是冲着救我儿子去的。”
患者小杨妈妈
为尽快查找患者心脏停搏的原因,钟雪锋用床旁超声心动检查发现,小杨心脏搏动孱弱,射血分数不足20%。钟雪锋对目前情况快速做出判断:“患者为脓*性休克合并心源性休克,引起包括代谢性脑病、ARDS、DIC、脓*性心肌病、急性肾衰、急性肝衰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等多脏器功能全面衰竭。此时的小杨命悬一线,容不得医生片刻的迟疑与观望,凭借丰富的诊疗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实力,钟雪锋当机立断:“患者只有行V-AECMO才有可能为下一步抢救争取时间。”
ECMO俗称人工心肺机,除了单纯对呼吸衰竭的患者起到人工肺作用的V-VECMO以外,对于心功能不好的患者,还需要从静脉引出血液,将氧合好的血液从股动脉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以代替心脏和肺的功能,简称V-AECMO。但它出血风险高、并发症多、难度更大,需要医生有丰富的危重症管理和器官功能支持经验,能合理平衡治疗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并且有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李燕明主任在抢救现场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罗文琦、体外循环师马玉健、主治医师钟鹏、肾脏内科副主任刘昕等迅速到场,在不足15平方米的病室内,一场紧张有序的抢救工作迅速展开:罗文琦、钟雪锋、钟鹏在小杨的右股动静脉留置ECMO置管,RCU护士长马萌带领护理团队准备物品和配合给药,马玉健熟练地完成ECMO管路预充及设备的调试,呼吸治疗师郭瑞根据呼吸监测情况对呼吸机实时调整……不到30分钟,V-AECMO成功运转,经ECMO氧合的鲜红血液回流到患者的体内,随后,血滤机也很快运转起来。
病房外,小杨的父母在门口焦急地等待着。小杨的妈妈回忆说,“我当时整个人完全懵了,签完字之后就看到一波又一波的人进去,后来我才知道,这三四波人都是冲着救我儿子去的。就那十几分钟的时间,紧跟着那个ECMO机器就推过来了。”
神奇初显,ECMO运转后,小杨的各项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命总算保住了。但是所有医护人员并未就此松懈,因为ECMO上机后的维护和管理仍是一项挑战,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留置ECMO管路
“值班医生累了就在
简易行*床上眯一会儿,
然后随时醒来接着工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钟雪锋
在小杨基础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治疗团队及时完善了床旁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关键信息。很快,送检结果明确了病原: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到大量化脓性链球菌,血液中检测到葡萄球菌。团队立即调整抗菌药物的应用,达到了精准治疗。
但是,治疗上的难点是平衡各种矛盾关系。患者病情复杂,钟雪锋多次在团队中强调,脓*症休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相互矛盾的。这需要RCU治疗组平均每4小时检测患者的心脏大小、下腔静脉宽度、血气分析,评估患者的血容量水平和氧合情况,以此来指导调整补液量和脱水量。而出血和血栓的矛盾也需要精确平衡,这就要求治疗组每2小时就要监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强度。
此时小杨的身旁,一块不足15平方米的地方,密集地摆放着ECMO、呼吸机、血滤机、监护仪和B超机。这就意味着在小杨的身上至少有近十条粗细不同的管路,而护理团队仍需要定时进行基础护理、翻身、吸痰、抽血化验、检查、给药等操作。在这些频繁的常规操作中,护理团队拿出了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没有任何疏漏地把控好每个细节,守护好目前这份来之不易的救治成果。
春节长假在即,RCU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参加值班,在增加特护力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名医师值班。护理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出入量,每2个小时检查一次ECMO管路位置,并评估患者瞳孔、意识、肢端温度、肢体缺血范围、胃液,给患者翻身、吸痰;呼吸治疗师每日评估呼吸力学指标,并实时对呼吸机进行调整;住院医师24小时不间断评估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化验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由于条件有限,钟雪锋说:“值班医生累了就在简易行*床上眯一会儿,然后随时醒来接着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杨的病情终于迎来了转机。ECMO运转的第2天,感染指标开始下降。第3天上午,在一次常规意识评估的呼唤后,小杨微微睁开了眼睛。“太好了!”RCU瞬间响起了阵阵欢呼,大家都很兴奋,对呼唤存在反应是高级生命中枢功能在恢复的表现,这也象征着,患者的大脑功能很可能能够恢复。
手术室撤管+床旁血滤
“过年时我俩一直守在门口,
别的地方都冷冷清清的,
我就看一帮大夫
初一还过来给我儿子治病。”
患者小杨妈妈
伴随着感染的有效控制,患者的心肺功能也在快速恢复中,为了减少ECMO应用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入院第5天,正值大年初一,经过慎重评估后,小杨已经达到ECMO撤离条件,“能撤就撤,一切以患者需要为准!”钟雪锋和罗文琦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就这样,罗文琦、钟雪锋、马玉建、主管医师王溱、麻醉医师时迎斌、呼吸治疗师郭瑞和RCU护士长马萌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医院,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ECMO顺利撤离。
小杨妈妈说,“撤完ECMO,一位姓郭的大夫买的水,在楼道看见我跟他爹,还顺道给我们搁那儿两瓶。他们知道我们特别焦急,说我嗓音都哑了,就给我放那儿了。”
从入院至今,在两位老人的心里,病房里进进出出的大夫成了他们最亲的恩人。“因为我们总是坐在这儿,时间长了,大家都对上号了。”
参与抢救的大夫,出来进去,都会跟小杨父母说上一两句。
“他现在恢复挺好。”
“他醒着呢。”
“大夫们都特别理解我们家属的心情,钟大夫特别忙,一看我们站这儿,赶紧三言两语交代几句,这样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
病房里的小杨也同样被温暖包围着。“今天李燕明主任拉着我的手,说了好多。活着真好,有一种被呵护的感觉。”“我能从每个人心里边听到关心和呵护,虽然有的不怎么说,或者有的跟我开开玩笑,但都在我心里给我一种慰藉。”
冬去春来,时光流转,医院RCU这方不大的天地,像一艘生命的“诺亚方舟”,给予很多患者生的希望,爱的温暖。
撤掉了ECMO和呼吸机,小杨第一次进食小米粥
撰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溱钟雪锋马萌
宣传处吴一楠
审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燕明
宣传处孟令芸
主编:孔竞监制:李赵城
编辑制作:宣传处吴一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