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吴翰香先生认为,赤色是风湿性心脏病的特征。整个面色*而晦暗,同时双颊部出现明显的暗红或者紫红色的表现,口唇又会有轻度发绀、青紫,即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特征性的面容。其原理在于该病长期血液瘀滞导致局部还原血红蛋白(即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引发的色素沉着。《素问·刺热篇》与《素问·风论》所言“心风”、“心热病”症状描述与急性风湿热伴有心脏炎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可出现“面赤”、“赤色”之状。《灵枢·五色篇》记载:“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描绘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特殊面容,好象在颧骨上涂了胭脂,以及因其心脏停搏而猝然死亡。
关键词:中西医学;望诊;心系病证;赤色;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吴翰香;色脉舌诊(再编辑/太医)
作者简介:吴翰香(—),男,江苏太仓人,笔名甄冲。全国著名老中医,中医血液病学科奠基人,教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一届理事、名誉理事。年开始读医经,学女科、内科,又拜师习外科5年后开业行医。年考入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训练班。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医学院攻读西医本科5年。年毕业分配到上医院(医院前身)担任内科医、教、研工作,在临床治愈很多危重患者,并培养了一批中医骨干。著作有《色脉舌诊》、《内经基础理论的读书随笔》、《内经经络学说的读书笔记》、《巡回医疗琐记》,主编《实用中医血液病学》、《吴翰香论治血液病》。
正文:
2.赤色是心热(风湿性心脏病)的特征
《素问·风论》说:“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素问·刺热篇》说“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这两段文字,与现代见到的急性风湿热伴有心脏炎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
至于《灵枢·五色篇》记载:“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
这段文字,似描绘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特殊面容,好象在颧骨上涂了胭脂,以及因其心脏停搏而猝然死亡。
据近年来的文献记载,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以女性较为多见,在早期,两颊潮红而口唇发绀,外貌也往往显得较为年轻;
到了晚期,由于左心房衰竭而发生慢性肺充血,劳累后常常发生呼吸困难和紫绀,紫绀见于颧部和口唇,形成所谓二尖瓣面容。这种色诊,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小编批注:
二尖瓣面容表现为整个面色*而晦暗,同时双颊部出现明显的暗红或者紫红色的表现,同时口唇又会有轻度发绀、青紫表现,见于二尖瓣狭窄患者,而且是风湿性心脏病的一种,即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二尖瓣狭窄特征性的面容。
其原理是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导致肺循环瘀血,进而影响右心功能,再进一步引起体循环的瘀血。
长期血液瘀滞导致的组织缺血、缺氧、血流缓慢,面部组织缺氧、血流缓慢瘀滞,导致局部还原血红蛋白(即脱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
它不携带氧,是呈紫蓝色的,正常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平均的浓度为2g/dl,当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达到5g/dl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当还原血红蛋白升高到5g/dl的血液时,血液就变成了暗紫色(静脉血因为含有还原血红蛋白比较多,所以是呈暗红色的,透过皮肤呈青紫色。手臂上一条一条的一般所称的青筋就是静脉,它之所以呈青色,主要是因为它不能够携氧,携氧比较少)。
局部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可使整个面部色素沉着,形成面部紫红暗红的表现,称为特征性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二尖瓣面容。
(以上浙江大学医院杨莹医院盛秀云)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色脉舌诊·色诊探讨·三、病色·(一)赤色》,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原著/吴翰香。题目为小编新拟。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方联系。
太医选编喜欢就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