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院肾内科郑法雷
在肾衰竭患者体内积聚、并具有引起尿*症*性作用的物质,称为尿*症*素。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肾功能损伤逐渐加重的过程中,体内尿*症*素的浓度也逐渐增高,随着尿*症*素的蓄积,可引起CKD患者全身多系统损害和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给患者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尿*症*素的分类及蓄积的危害目前认为,尿*症*素主要来源于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也有少数*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代谢异常有关。尿*症*素一般可分为小分子物质(分子量<D)、中分子物质(分子量~D)和大分子物质(分子量>D)三类(表1)。根据*素是否与蛋白结合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蛋白结合*素”“非蛋白结合的*素”。所谓“蛋白结合*素”(表2),是指这些*素在体液内与白蛋白结合的百分比比较高,普通透析方法对此类*素清除效率较差。随着C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逐渐降低,肾脏排出尿*症*素的能力逐渐减弱,因而引起尿*症*素蓄积加重,由此可导致CKD患者体内多种代谢紊乱,以及患者全身多个系统的组织损害,使患者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尿*症*素的种类(按分子大小分类)
表2蛋白结合的尿*症*素
注:括号内为该物质的分子量(D)
尿*症*素的分类及蓄积的危害在CKD3~5期患者中,尿*症*素蓄积的程度逐步加重,但透析治疗并不适宜过早开始实施,因为过早透析会降低CKD5期患者的生存率。在未实施透析治疗的情况下,对尿*症*素的蓄积决不能任其伤害身体的组织、器官,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应用非透析方法减轻尿*症*素的蓄积,因而各种非透析治疗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减轻尿*症*素蓄积既要减少体内*素的生成,同时更需要加强尿*症*素的清除。减少这些*素的生成,主要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成分,合理安排每日饮食总量和各组成的比例,达到既减少*素生成、又保持良好营养状况的目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低蛋白[0.6~0.8g/(kg?d)]、低磷(~mg/d)饮食加特殊营养制剂的补充,达到降低尿素、胍类、磷、甲状旁腺激素等多种*素水平的目的。最近研究表明,应用肠道益生菌,也可减少肠道尿*症*素的生成。加强尿*症*素的清除,主要是应用中西药物直接降低*素水平,包括给予口服吸附剂、肠道酶类及肠道益生菌、中药制剂等,促进肠道内*素清除的增加。
尿*症*素的分类及蓄积的危害这方面已有不少成熟经验,例如应用碳酸氢钠纠正CKD患者代谢性酸中*,减少体内氢离子蓄积;口服磷结合剂降低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等。在CKD3~5期患者中应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尚未受到普遍重视,还需要继续强调和提倡,使这一简单易行的方法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方面发挥作用。降低血磷、血甲状旁腺激素的口服磷结合剂品种较多(主要分为含钙磷结合剂和不含钙磷结合剂)。在伴有严重的继发性甲旁亢的肾衰患者中,有时出现高钙血症,此时只能应用不含钙的磷结合剂。
尿*症*素的分类及蓄积的危害增加肠道内*素清除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吸附剂、肠道酶类与肠道益生菌、中药制剂等。肠道吸附剂主要有氧化淀粉类和活性炭类,后者主要有AST、白蛋白火棉胶微胶囊活性炭等。亚洲肾脏病学者曾多次报道,应用活性炭AST-肠道吸附疗法,可使CKD患者体内甲基胍、硫酸吲哚酚、P-硫酸甲酚水平明显降低,并使血肌酐水平上升速度减慢、残余肾功能得到保护,患者长期生存率有所改善。20世纪末,就已经有人报道,因应用口服固相尿素酶、尿酸酶来降低尿素、尿酸的水平,其后又报道应用肠道酶类分解胍类及酚类。近年日本学者报道,口服益生菌类,可降低CKD患者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导泻类中西药物也比较常用。与导泻类西药(如甘露醇)相比,中药复方制剂则更为常用。20世纪80年代,医院肾内科关于大*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发现治疗后CKD患者平均粪氮排出量明显增加,并使患者血尿素氮水平明显下降,提示大*有促进肠道氮代谢产物排出的作用。据有关研究报道,部分含有大*的中成药可显著减慢CKD3~4期患者血肌酐水平的升高,延缓CKD的进程;并可降低透析患者体内炎症因子(IL-6、IL-8、TNF-α)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保护残余肾功能。
总之,应用非透析方法减轻尿*症*素蓄积,是中晚期CKD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开发出新的减少体内*素生成的饮食配方、化学药物以及“尿*症*素清除剂”,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之一。
编辑
王泽宇
责任编辑
王丽
审核
韩静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年21期第18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