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8/12 0:26:00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目的与意义1.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2.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以尽可能早期发现有听力损失的宝宝,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最大限度地促进言语—语言和认知的发展。3.新生儿听力损失将直接影响其语言的形成,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聋哑。同时,语言发育的滞后还可影响孩子心理、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问题。二、新生儿听力筛查对象患有听力障碍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是正常的,因此所有新生儿均应该接受出生后的听力筛查。三、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与流程1.现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主要为诱发性耳声发射(OAE)及(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客观、敏感和无创伤的筛查方法。2.听力筛查时,筛查人员会在宝宝安静或入睡时把特制的“软耳塞”放入宝宝耳中,测试后仪器会自动进行“通过”或“未通过”的判断,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3.正常出生新生儿实行两阶段筛查:出院前接受听力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婴儿出院前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筛查,未通过者直接转诊至听力障碍诊治机构。初筛通过的也应于生后42天内接受复筛。四、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解读1.初次听力筛查和复筛的结果将用“通过”和“未通过”来表述。2.“通过”说明听功能基本正常,但并不能排出因筛查方法的局限性及筛查后出现的迟发性或突发性听力损失。3.“未通过”说明可能存在听力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诊断,并进行定期随访。4.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了听力筛查,3周岁内至少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语言监测。五、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1.与听力损失关系较为密切的高危因素有:耳聋家族史;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风疹、弓形虫、梅*等);颅面部畸形;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克)、新生儿严重窒息、严重*疸;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2.某些后天因素,如感染(如脑膜炎、腮腺炎)、外伤、使用耳*性药物等也可导致宝宝听力损失。3.某些宝宝因严重疾病而长时间住新生儿监护病房,也可出现迟发型或进行性听力损失。六、听力损失干预和康复1.确诊为听力损失的宝宝,越早接受听力干预,效果越好。2.依据听力损失程度,在出生后6个月内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助听器验配、听觉言语训练。3.不管听力损失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是智力发育正常的宝宝,一般在6个月前接受干预和康复训练,听觉言语能力可以得到快速发展。4.经过早期听力干预和康复,大多数听力障碍孩子能够通过听说交流参与社会活动,基本上能达到正常同龄孩子的水平。5.除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等方法外,坚持长期的听觉语言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七、听力损失的预防1.听力损失的病因较复杂,但至少有一半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的。2.做好婚育前的遗传咨询;孕妇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孕期和围产期保健,使胎儿避免接触不良因素;积极治疗新生儿疾病等系列工作是预防听力损失的重要环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