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胃肠道的严重疾患。多见于早产儿。其病变范围可局限或广泛,主要位于回肠与结肠,胃及空肠亦可累及。病变部位凝固性坏死,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发生穿孔,导致腹膜炎,本病可引起肠道狭窄后遗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肠道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全、肠道缺氧、缺血如窒息、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心脏病、感染,高渗饮食等因素有关。
(一)临床表现
1.早产儿、小胎龄儿较多见。可有窒息、肠道或全身感染、脐动脉插管、交换输血史,或患先天性心脏病,绝大多数已开奶。
2.在新生儿期均可发病,以出生后3一12日较多见。
3.起病形式不一,大多数表现为呕吐,胃储留增加、腹胀、肠麻痹,伴反应差,拒奶,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等表现,其中1/4病例可见血性粪便,其余则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少数起病急骤,表现为循环衰竭,尿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便血、腹膜炎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诊断要点
1.有相应病史及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患儿精神萎靡,面色难看、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重症患儿血压低、腹壁水肿,腹水征。
2.X线检查对诊断很有价值。腹部平片示肠腔充气、液平面增多,胃肠道动力性梗阻;肠壁间隔增宽;肠壁囊样积气,门静脉积气;肠襻固定;仰卧位水平投照可发现肠穿孔所致的游离气体。其中肠囊样积气是本病较特征性的表现。门静脉积气、肠襻固定,游离气体均表明病变严重。
3.其他检查血自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后者病情重;约半数患儿血小板计数60x/L;血pH示代谢性酸中*,可有应激性高血糖;约1/3患儿血细菌培养阳性(包括厌氧菌);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部分患儿粪便培养检出致病菌。
(三)治疗
1.基本处理凡怀疑或肯定本病时要做到:
(1)禁食:胃肠减压;抽血送培养,粪便培养;
(2)疾病初期及进展期每8小时左右腹部X线检查,若腹部体征有明显改变应立即随访X线片。病情稳定好转后X线检查间隔延长;
(3)密切观察胃肠道出血情况,包括胃肠减压引流的血性液及血便。经常观察其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
(4)选用抗生素:一般选用青霉素族,如氨苄西林,每日一m-/k-(分2-3次)或哌拉西林,7天者,每日50-mg/kg(分2次),7天者,每日-mg/kg(分3次);联合头孢噻肟,7天者,每日5Omg/kg,7天者,每日75-mg/kg。厌氧菌阳性或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甲硝唑。出生体重1g者,每48小时7.5mg/kg;1g-0g,7天每日7.5mg/kg,7天15mg/kg(分二次);0g者,7天每日15mg(分二次),7天30mg/kg(分二次)。
(5)禁食期间及恢复正常喂养前需静脉营养。
(6)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7)有缺氧症状者应供氧。
(8)随访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电解质、肌醉、血浆蛋白及血气分析。
(9)若本病在婴儿室或病室短期内有第2例发生,应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进一步处理
(1)对疑似本病患儿经上述处理后一般情况正常,腹胀消失,随访腹部X线平片也正常,细菌学检查阴性,则4天后可停用抗生素,并逐步恢复进食。
(2)对确诊本病者。禁食及抗生素应用一般不少于10天。病情好转,腹胀消失,肠鸣音正常,大便隐血试验阴性,腹部X线平片恢复正常7天后可开始进食,先少量稀释乳汁,若能耐受可逐渐增加摄入量,若进食后出现呕吐、腹胀等症状,则暂停哺乳1次,然后减量试喂。如又出现腹胀等症状要区分是肠道病变未愈,还是因继发性乳糖缺乏,后者粪便乳糖定性试验阳性,应暂停喂养含乳糖的奶方。
(3)重症患儿除基本处理外,要加强呼吸管理,必要时予机械通气。由于病变重,肠壁水肿,腹腔渗出,要重视血容量的维持。当Pa02及PaCO2正常而代谢性酸中*不能纠正时要考虑血容量不足。低血压除外血容量补充尚可滴注多巴胺,每分钟5一l0ug/kg。
凡有肠穿孔,腹壁红肿,腹部块物,X线片示肠褛固定或经上述治疗病情持续恶化者,均应请外科会诊。
(4)少数患儿起病后3一8周发生肠狭窄,请外科会诊后进行外科处理。
吴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