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肝移植治疗代谢性疾病
TUhjnbcbe - 2021/3/15 2:24:00

肝移植治疗代谢性疾病

肝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脏器,因而由某些关键性的合成或代谢步骤缺陷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疾病常与肝有关。

根据损害器官主要分为两类:

代谢缺陷位于肝,且主要造成肝损害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遗传性高酪氨酸血症、糖原贮积症、Wilson病、新生儿血色病等,这些疾病直接引起肝的结构损害,导致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

代谢缺陷虽然位于肝,但首先造成肝外脏器损害者,如尿素循环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原发性高草酸盐尿症等,常见受累脏器为心、脑、肾等。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αlpha-1-antitrypsindeficiency)是一种伴有慢性肝病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在儿童代谢性疾病中最为常见。它以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浓度下降为特征,由α1-抗胰蛋白酶蛋白中的单个氨基酸改变而引起。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可通过血清蛋白电泳进行初筛,蛋白谱中α1球蛋白条带缺失或过弱即提示本病。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严重肝损害的唯一方法。肝移植最好在出现自发性肺动静脉旁路、不可逆肺气肿及慢性肾脏病变以前施行。当然,伴有慢性肾脏病变者行肝肾联合移植也是可行的。

哪些严重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患者适合施行肝移植呢??

?淤胆难以消退

?淤胆反复出现

?进行性肝功能损害,凝血因子减少

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是一种以铜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是临床上少见的几种可以通过肝移植等手段“基本”治愈的遗传代谢性疾病之一,由Wilson在年首先系统报道,故又称为Wilson病。通常发病缓慢,不可逆转。因铜代谢障碍导致铜在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中不断异常积聚,从而使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出现小结节性肝硬化表现及糖原颗粒,易发生多器官损害。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肝细胞内有大量铜离子。

半数以上患者在20岁前发生肝病,表现为*疸、肝大、脾肿大。可为急性起病,出现急性重型肝炎,也可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重者发展至肝功能衰竭。肝外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肾病症状及溶血反应等,年龄越小肝受累临床表现越明显。

一旦确诊Wilson病的患者应积极进行饮食治疗和驱铜治疗:患儿饮食中尽量减少铜的摄入,青霉胺为首选药物,一般剂量为20mg/(kg.d),可终身服用。锌制剂如硫酸锌、醋酸锌可减少铜的吸收。

哪些严重的Wilson病患者适合施行肝移植呢??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者

?严重肝功能损害经青霉胺治疗2-3个月无明显改善者

?驱铜治疗有效,但停用后出现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者

高酪氨酸血症

遗传性高酪氨酸血症(Hereditarytyrosinemia)是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是由于肝、肾组织中酪氨酸代谢的终末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umarylacetoacetatehydrolase,FAH)缺陷,导致体内的酪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琥珀酰丙酮等堆积,对机体造成损害。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均以血浆酪氨酸浓度持续升高为特征。

当生化检测发现血及尿中琥珀酰乙酰乙酸和琥珀酰丙酮阳性时,结合临床表现,应考虑遗传性高酪氨酸血症。确诊靠肝活检标本或成纤维细胞培养测定FAH的活性。通过检测羊水中的琥珀酰丙酮水平或行绒毛膜活检FAH活性测定,可作出正确的产前判断。

低苯丙氨酸和低酪氨酸饮食[50mg/(kg.d)]是遗传性高酪氨酸血症的传统治疗手段,但由于疾病进展快且极易并发肝恶性肿瘤,只有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肝糖原贮积症

糖原贮积症(glycogenstoragedisease,GSD)是一组主要侵犯肝和横纹肌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遗传疾病,是由糖原分解代谢中某一种酶的缺乏引起的机体各组织细胞内糖原异常增多的一组疾病,肝糖原贮积症是糖原贮积症较常见的类型。

肝型GSD主要有Ⅰ型(葡萄糖-6-磷酸酶系统缺陷)、Ⅲ型(淀粉-1,6-葡萄糖苷酶缺陷)、Ⅳ型(淀粉-1,4→1,6-转葡萄糖苷酶缺陷)、Ⅵ型(肝磷酸化酶缺陷)和Ⅸ型(肝磷酸化酶b激酶缺陷)等。此类患儿临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大,也可伴有低血糖症、高脂血症、乳酸酸中*等改变。一般通过给予特殊饮食或夜间连续管饲喂养控制症状,有些类型则无特殊疗法。

哪些肝糖原贮积症患者适合施行肝移植??

?GSD肝病变的恶变倾向

?肝功能损害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罕见的脂质代谢性遗传病.其临床表现为血清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皮肤出现*瘤症、肌腱*瘤症、角膜类脂环、动脉粥样硬化伴发心绞痛、动脉狭窄甚至心功能衰竭。病因是由于编码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基因缺陷。LDL受体的作用是从血浆内结合LDL,并将其转运至细胞内。此基因现已被确定,其定位于19号染色体,已至少发现了基因内8种突变,基本突变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导致无法翻译成受体蛋白

导致合成只有正常蛋白1%-10%结合能力的受体蛋白

将合成能正常结合LDL却无法将其转运至细胞内的受体蛋白

杂合的突变基因具有一条正常和一条突变的等位基因序列,因而可以拥有一半的结合LDL的生物活性,而纯合突变基因几乎丧失了全部的结合能力,在这种基因表达下,由于缺乏具有活性的受体,肝无法合成LDL受体和感知高水平的LDL,因而在肝内胆固醇将急剧积累。

现有的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血浆置换(缺点:必须每两周进行一次)、门腔静脉分流手术、肝移植(治疗效果最佳)。

高草酸盐尿症Ⅰ型

原发性高草酸盐尿症(primaryhyperoxaluria,PH)是一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有两种临床类型,即Ⅰ型和Ⅱ型高草酸尿症,其中Ⅰ型最为常见。原发性高草酸盐尿症Ⅰ型(PHⅠ)是因肝特异性乙醛酸氨基转移酶(AGT)功能性缺陷引起的,在AGT编码基因内已发现20余个突变形式,而GA和TC最为常见,是引起PHⅠ约30%的原因。AGT基因的缺陷将引起乙醛酸的累积,继而导致草酸盐和乙醇酸盐的过量合成。高草酸尿和高乙醇酸尿是PHⅠ的生化表现,而肾脏作为唯一的草酸盐的排泄途径,是此疾病首先损害的器官。进行性的草酸钙尿路结石的形成和肾脏钙化将导致肾衰竭,进而加重了草酸盐在骨骼和软组织的沉积,如果没有治疗,患者将在20-30岁死亡。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有以下三种移植方式可供选择:

?单独的肾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肾衰竭

?单独的肝移植在肾脏出现不可逆改变前治疗酶的缺陷

?肝肾联合移植同时治疗两种异常。

肝移植如今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针对导致PHⅠ发生的基因和酶缺陷取代的治疗方法,而肝肾联合移植可同时取代不可逆靶器官损伤以及酶缺陷器官的最佳手段。对于PHⅠ引起的肾衰竭终末期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将首先考虑采用肝肾联合移植,而对于婴儿和少年还需考虑更多的相关因素,仍需慎重考虑施行。

注:

本篇文章主要借鉴了郑树森院士主编的《肝移植》第二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肝移植治疗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