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全世界,每年都有很多人因心血管疾病发作死亡,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极高的病症,它正在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科普行#
统计数据显示,夏天温度高,天气炎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低很多;但一到寒冷的冬天,很多心血管病人会因为病情加重而住院观察。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气温还能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吗?
事实上,气温还真的能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且不只气温,风速、气压、湿度等因素,也会让心血管患者受到负面影响。
气温是高还是低,心血管病患者会怎么样?
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人,通常会有这种感觉:夏天天气热,本来应该是会影响血压水平的,但偏偏血压控制得很好;到了冬天,天气变冷了,血压反而就不稳了,还得去问一下医生,适当增加药量,才能让血压稳定下来。
简单点说,人体的血压水平,是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不只血压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多种心血管疾病都会因为气温的变化,出现病情起伏的现象。那么,对患者来说,到底是高温天气好,还是低温天气好呢?
1、高温天气
气温高,人体的基础代谢会加快,血管会扩张,身体的排汗量会增加,很可能会出现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引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低血压、缺氧等症状。这样一来,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研究发现,极端的高温天气会增加炎症发作的可能性,而炎症频繁发作,血管出现堵塞或形成血栓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甚至还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2、低温天气
“热胀冷缩”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人体内部的血管,温度过低时,血管会出现急速收缩的现象,血管壁的压力会变大,血压水平会升高,心率会加快,心脏的负荷也会变重,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概率。
此外,天气太冷,人就不愿意动,身体不暖和,吃的食物就会变多,这样一来,人体内部的脂肪量反而会越来越多,血脂水平也会升高。血脂一高,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就会加大。
北京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环境温度在22.4摄氏度时,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极低;气温越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概率就越高;出现极冷的气温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概率会升高到%。
相关研究表明,一天的温差超过14摄氏度时,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会升高,好转率会下降。和5月份相比,11月到来年的2月这段时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会升高30%-50%。
另外,调查数据显示,冬春交替的3月份和秋冬换季的11月份,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比其他月份更高。或许是因为换季时气温变化大,身体没有反应过来,不能一下子适应气温的变化,就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风速的快或慢,对心血管疾病会有什么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风速变大之后,气温会下降,气压会升高,人体内部的血管会出现收缩现象,引发血压变高、心率加快、血小板聚集等症状,冠心病、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但是风速过小,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也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风速偏小,或者没有风的时候,空气的流动速度会下降,空气质量会变差,冠心病患者出现呼吸不畅的风险会升高。
研究表明:风速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风险会升高;当风速降低到0.9m/s以下时,冠心病患者突发病症住院的概率非常高。
气压的变化,会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吗?
专家表示,气压变不变,和气温关系很大。所以气压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和气温是一样的。
研究发现:
气压降低之后,氧分压也会下降,人体很可能会出现缺氧的症状,而大脑一旦缺氧,神经系统就会变得紊乱,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风险就会升高。
湿度的高低,会给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哪些影响?湿度指的是空气的干湿程度,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空气内的水汽越少,空气就会越干;水汽越多,空气就越湿。
人体会觉得比较舒适的湿度和温度是:相对湿度45%-70%,温度20-25摄氏度。研究发现,湿度变大,会影响人体的排汗功能,汗液不能正常排出,人就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喘不上气等症状,增加心脏的负荷。
研究显示,当气温、气压、湿度都出现大波动时,神经体液的调节功能会下降,人体会出现明显的失衡现象,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结语:所以,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换季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一下身体的变化,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