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在摄入食物之后,胃会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后排入小肠,小肠首先会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葡萄糖、脂肪等物质,随后将剩余的食物残渣排进大肠中,大肠会进一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从而将粪便进行塑形,而结肠则是粪便塑形的最终部位,结肠在蠕动的过程中将粪便进行挤压、浓缩,这样就形成了最终的大便。
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当粪便进入直肠内,会刺激直肠内壁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当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处的排便效应器,使人体做出排便反应。同时冲动也会沿神经上传到大脑皮层,大脑感知以后就会产生便意。当冲动传到肛门处时,就会引起肛门内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阴部神经的冲动减少,粪便就能排出体外了。
那么在什么样的时间段排便对身体有好处呢?什么样的粪便才是健康的呢?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怎样判断解出的粪便是否正常?
首先,判断大便是否正常最直观的一个因素就是大便的颜色。正常大便的颜色为黄褐色,但如果大便出现黑色、红色或白色,则暗示身体可能存在疾病。因此,大便颜色异常的患者,医院进行诊治。
大便颜色如果变黑,除进食动物血液制品或口服补铁药物等导致的大便黑色外,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若排黑便的同时伴有头晕、乏力,则需尽早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治。
若大便变为红色,或大便内有红色血丝,则提示存在下消化道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肠道感染、溃疡性结肠炎等。大便变为白色的话,则说明身体可能存在胆道的梗阻。
大便的气味也是判断大便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肠胃没有出现异常病变的情况下,大便排出后不会有强烈刺激的异味,仅有轻微的酸臭味。如果排便后气味比较难闻,而且十分刺鼻,则表示大便中含有有害物质。
如果是一种烧焦的味道,则表示肠道功能下降。烧焦味其实就是氨气的味道;如果存在细菌感染,导致腹泻或者消化不良,同时还具有强烈的酸味,这可能是肠道的细菌在进行不良发酵。
另外,排便次数异常,也可能是身体出现了异样。通常一个正常人每天的排便次数在1-3次,且不超过3次。如果排便周期超过四天,则可能存在便秘问题,若每天的排便频率超过5次,则是出现了腹泻。而引起腹泻的原因又有很多,这时就要及时就医检查,做好调理工作,避免耽误病情,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不过,这种情况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排便次数不在上述范围内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是在某段时间内突然出现了大便次数的改变,且持续时间较长,那就一定要当心。
排便次数过低,可能是饮食不到位,应该要积极做好饮食结构方面的调节,可以少吃点精粮,例如米饭馒头等,可以适量吃一些粗粮,补充膳食纤维。平时要多补充益生菌,帮助增加大便湿度,促进肠道蠕动。饮食多选择可以帮助软化大便的食物,如燕麦、地瓜、苹果、韭菜等。禁食油腻刺激的食物。
粪便形状也可以作为判断大便是否正常的一个标准。身体保持正常状态时,大便呈现为不干不稀的软便,不会出现过于稀稠的现象,拉出来为成型的条状。若粪便呈现为糊状或稀水样,则说明患者有腹泻的问题。如果粪便过干而且不容易排出,则说明患者有便秘问题,便秘会导致肠道衰老速度加快,大便在排泄过程中也会坚硬如石块。
既然上面详细介绍了判断大便是否正常的四个标准,相信我们已经都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对排便时间是否也有要求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二、不论男女,经常在“这2个时间”排大便,身体或许不错
现代人由于存在较多饮食问题,再加上工作压力较大,排便情况越来越不正常,人们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