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将之定义为:糖尿病是一组有遗传倾向的、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进程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另一个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常常累及多个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及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相关,但更多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将此类疾病定义为生活方式病,并指出:“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的死亡。”他再三提出告诫:“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因为很多疾病是可以不让它发生的,是可以避免死亡的。
糖尿病的分型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WHO(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分类,分型的基础主要是病因学证据。在这个体系中,糖尿病共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1.2.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和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或缺失。
1.2.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或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胰岛素在机体内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或者两者共同存在。
1.2.3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间被诊断的糖尿病,不包括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在怀孕期间的高血糖状态。
1.2.4特殊类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者两者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些高血糖状态。
2糖尿病常见的急性与慢性并发症
2.1急性并发症
2.1.1低血糖对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3.9mmol/L属于低血糖范畴。在使用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超负荷剧烈运动、饥饿时均可引起低血糖。其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部分老年患者可表现其他非典型症状。处理措施:当发生低血糖时,应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类或含糖食品。严重低血糖或补充碳水化合物后仍未好转则需要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给予相应的治疗与监护。预防措施:定时定量进食、规律运动、生活规律。患者及其家属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案,按医嘱服药。在剧烈运动前应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食物。随身携带一些含糖食品。患者外出时应准备1张识别卡,如有意外发生,可及时获得合适的帮助。
2.1.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因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以致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早期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加重。失代偿期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常伴有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出气味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严重失水现象,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急性酮症酸中毒时,尿糖、尿酮呈阳性或强阳性。血酮体升高,多在4.8mmol/L以上。血糖升高,一般在16.7~33.3mmol/L之间。高于33.3mmol/L时多伴有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或伴肾功能障碍。处理措施:对单有酮症者,仅需补充液体和胰岛素治疗,对于中度酮症酸中毒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同时去除诱因和治疗其他并发症。
2.2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进展不易察觉,并逐渐破坏人体器官,引发诸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眼部疾患、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引起或伴发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并发症、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见。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患者应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接受糖尿病并发症筛查与随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在各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足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同时又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会引起外周动脉及神经病变,而由于足部离心脏远,血管狭窄时,足部血液循环差,足部麻木,对冷、热、痛等感知能力变差,未能及时发现及处理足部损伤,导致感染加重。做好日常的足部护理有利于降低糖尿病足致残风险。
32型糖尿病的流行现况
糖尿病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具威胁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当年共有万人死于糖尿病,医疗费用达亿美元。
而《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年)》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若同时以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则患病率为11.6%,60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9.6%,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糖尿病知晓率为36.1%,血糖控制率为34.7%。广东省的糖尿病流行情况与全国整体情况略有不同。《广东省成年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显示,广东省18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3.0%,患病率随年龄升高呈现“∽”型,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在18~49岁年龄段上升缓慢,在50~59岁年龄段快速增高,在60~6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女性患病率在30~39岁年龄段患病率处于一个低值水平,随后逐步上升,在60~6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糖尿病知晓率为23.3%,血糖控制率为37.3%。
一般认为,短期内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将迅速增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城市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年城镇人口比例上升至54%。(2)老龄化:中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第3次慢性病危险行为因素调查发现,在调整其他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将成倍增长。(3)生活方式改变:经济与科技的腾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运动与静态生活时间此消彼长;洋快餐改变了传统的膳食结构,蛋白质与脂肪摄入比例明显增加。在农村,农业现代化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此外,“快生活”也使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这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增加。(5)亚裔的糖尿病易感性、病程延长及诊疗技术发展也是我国“患者”人数激增的原因。
4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4.1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主要的目标为预防糖尿病的发生。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重程度(表3)。由于卫生资源的限制,预防2型糖尿病应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有效干预的策略。
表3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可改变因素
(1)年龄≥45岁(1)糖耐量异常或合并空腹血糖受损(极高危)
(2)家族史或遗传倾向(2)代谢综合征或合并空腹血糖受损(高危人群)
(3)高危种群(3)超重肥胖与体力活动减少
(4)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儿生产史(4)饮食因素与抑郁
(5)多囊卵巢综合征(5)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精神治疗类药物)
(6)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6)致肥胖或糖尿病的社会环境
4.1.1糖尿病教育在一般人群中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普及教育,特别是危险因素的控制,如肥胖、长时间静态生活、不当饮食等,并在一般人群中筛选出高危人群。
4.1.2高危人群发现具备表3中的任意1项,或有相关的疾病或症状,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等均可归类于高危人群。
4.1.3高危人群筛查糖尿病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水平。对于高危人群,可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如接受筛查,若筛查结果正常,应在3年后重复检查。
4.1.4高危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大量研究表明,给予糖尿病前期(IGR)患者适当的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应建议IGR患者和高危人群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降低严重程度。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