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记者探访浙大二院ICU全力救治温岭爆炸事
TUhjnbcbe - 2025/1/2 16:45:00

医护人员匆忙的脚步声、仪器运行的滴滴声……6月16日下午,记者再次探访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综合ICU,在这里,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伤员,与时间赛跑,与生命竞速。

截至目前,浙大二院总共收治22名温岭爆炸事故最危重的患者,他们的情况暂时稳定。经过对伤者生命体征和烧伤、创伤整体情况的监测评估与核实,6月16日凌晨,医院开展了救治以来的第一台手术,为一位患者进行清创和下肢减张治疗。

会议室里,刚开完会的烧伤科主任韩春茂看起来有些憔悴,嗓音也变得沙哑,跟记者没说几句话,就被急匆匆跑进来的医生打断了。原来,医生在例行换药中,发现两床患者身体表面有些异样,韩春茂立刻站起来,仔细询问情况、查看照片,一番交流后,给出处理意见。

驰援温岭回来后,韩春茂还没好好睡过一个觉,每天早上6医院,晚上接近凌晨才下班。每次和陈国贤、王帆、王新刚等烧伤团队组长和成员查房时,他的心情都跟随着患者的病情起起伏伏。

为一位患者更换全身的敷料,需要4个医生花费两个小时,用掉的敷料将近半立方米;烧伤患者需要将室温控制在28℃至30℃比较适宜,对于穿着隔离服的医护人员来说偏热,但大家都默默忍受着……说起这些,韩春茂觉得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谁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呼吸治疗师与医护人员一起为烧伤患者更换呼吸机管道

22名患者不仅病情危重、烧伤面积大,而且普遍年龄偏大。其中严重烧伤的有18名,大多数烧伤面积达90%以上,最大年龄的为94岁,救治难度不言而喻。“每位患者的救治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精准、科学、到位。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人一方案,一患一团队’的救治体系,每位患者都有一组固定的烧伤科医生和综合ICU医生,另外还有3名专属护士。”韩春茂说。

6月16日零时30分许,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随着最后转运危重患者的急救车,从温岭回到了浙大二院。22名危重患者中,7名创伤为主的患者正在急诊ICU里救治。没来得及喘口气,他又率领团队投入紧张的医疗工作中。“这类创伤病人都是烧冲复合伤的最危重患者,有热、冲击波、机械暴力多种因素致伤,导致颅脑、颌面部、胸部、腹部、四肢和脊柱损伤、广泛的软组织挫裂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创伤性凝血病、低体温、酸中毒的致死性三联症、多脏器功能衰竭……团队全力以赴、实现最精细化管理、最精准化治疗。”张茂说。

ICU里的每分每秒都牵动人心。“救治这样的患者,我们不是按天打仗,而是每分每秒都在打仗,而且还是持久仗。他们每做一次手术,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综合ICU主任黄曼说,年龄普遍高、烧伤面积大,加上复合伤,是此次烧冲复合伤患者救治的最大难点和挑战,这些患者身上再现了教科书中所有由烧伤引起的并发症,每一步治疗都是对团队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

走在综合ICU,可见每个隔离间门口,都贴着相关负责小组的人员名单,走廊里,专家们拿着记事本,边讨论边记录。记者看到每位患者病床上都贴着一张表格,记录了尿酸碱度,每隔两小时测量一次,像这样精细化照护的细节随处可见。

老年病人往往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经过手术、药物治疗后容易导致血液流动不稳定,这时就需要麻醉科医生协助ICU、烧伤科医生稳定患者体内环境。“血压、心率的改变对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来说影响很大,我们力求每个操作都要平稳。”麻醉手术部主任严敏告诉记者。为此,麻醉手术部派出动静脉穿刺置管组和镇痛镇静组24小时驻扎病房,每组5人,他们的职责就是让患者安全、不痛、不焦虑。

为做到科学救治、精细管理,医疗团队为各种细小的操作环节专门成立了小组——患者脖子上有根固定导管的系带,一旦消肿系带容易松动、脱落,导致窒息,为此每天有专人负责督查系带的松紧程度;为患者做检查时,医疗团队尽可能将检查仪器搬到床边,实在条件不允许的,转运小组一路护送患者,监护身上导管和仪器情况,保证出入安全;患者身上很难找到一块完整的皮肤用来打针,用小针代替置管打针,对护士的技巧提出了挑战,“打针小队”应运而生……

护士搬运烧伤病人专用的悬浮床

医护人员尽心尽责,硬件设施也绝不拖后腿。悬浮床、翻身床、烧伤治疗机、离子消毒机、便捷超声机,以及烧伤手术病人专用的滚皮刀、网皮制备机……医院临床医学工程部投入多万元资金,紧急准备和采购了各种医疗设备,做到一人一台、专人使用。

每个早晨平稳交接班的背后,是医护人员守护着患者挺过了惊心动魄的夜晚。“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会尽%的努力。”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精细化照护,精准化治疗,医院调集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竭尽全力做好每一位伤员的医疗救治。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深夜在ICU门口查看患者病情

在综合ICU里,一支烧伤和重症护理经验非常丰富的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精细护理。70余名护理人员中,40%的护理人员经历过年的“7·5”公交事件。

护理组长钟祖爱拥有24年烧伤重症护理经验,因身体原因已于去年9月调离烧伤科,目前在内镜中心工作。在“7·5”公交、“7·21”古墩路爆燃、猫狸岭隧道事故伤员等救治中从未缺席的她,医院的召唤后,又立即赶到滨江院区驰援。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综合ICU里忙碌。

为救治转运伤员,浙大二院在第一时间成立温岭烧伤救治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综合协调组以及家属关怀组等各功能组,调集全院精兵强将和医疗资源,全力投入救治工作。目前,医院建立常态化的例会讨论机制,除了每天上午7时、下午5时开展病情讨论外,参与救治的所有员工不分昼夜,只要有需要,随时针对患者病情变化逐一开展讨论,落实诊疗方案,做到精准救治、精细护理。

救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专家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救治过程中也有感动的瞬间,一位危重患者家属的一句“你们真的太辛苦了”,让黄曼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光。她感激于家属们在巨大悲痛中还能理解医护人员的辛苦。

“我们为一位90%烧伤患者的左上肢换药,我充当起抬手臂、抬大腿的助手。感觉自己胳膊酸的就快抬不住腿了,余光中看到隔离间玻璃门外一个人正在注视我们,回头一看原来是王书记,带着口罩更显出眼神中的坚毅。”回忆起前一天晚上的救治过程,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房丽丽说,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浙二人再一次空前地团结在一处,可以预见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些患者还要接受数次换药、切痂、植皮手术,还有一道道的休克关、感染关要去闯,“我们已经快速做好准备,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者探访浙大二院ICU全力救治温岭爆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