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商品名称百服宁、必理通、泰诺、醋氨酚等,是最常用的非抗炎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特别适合于不能应用羧酸类药物的病人,用于感冒、牙痛等症。
来自瑞士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剂量的扑热息痛更容易使人意外中毒,虽然这并不经常导致死亡(有解毒剂可用),但它会导致严重的肝损伤。
此药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迅速且完全,吸收后在体液中分布均匀。该药90%~95%在肝脏代谢,主要与葡糖醛酸、硫酸及半胱氨酸结合,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
在瑞士,大多数非处方药(OTC)片剂含有约毫克扑热息痛。但在年,该国推出了一种含有毫克这种药物的处方药片剂。两年内,这种剂量较大的药片在全国销量超过了较小药片。而现在,高剂量的药片销量增加了十倍。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药物流行病学家桑德雷·伯顿(AndreaBurden)解释说表示,“扑热息痛的一个问题在于其不能对所有患者或所有形式的疼痛都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自行增加剂量。事实上,该药的推荐剂量为成人每天毫克以下(我国为毫克)。
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成人服用扑热息痛剂量实行建议限制,并在包装上附带警告,说明该药物的有毒副产物会在肝脏中积聚,导致肝功能损害甚至失效。
但是瑞士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相关措施,之前推出的更大剂量的止痛药反而更受欢迎。研究人员注意到,在该大剂量药片推出一年后,向瑞士国家毒物中心打咨询扑热息痛相关问题的人数显著增加。
根据统计,从年到年,中毒病例实际上增加了40%,老年人和儿童群体的增长更突出。
瑞士国家中毒中心的科学主任、心理学家斯蒂芬·魏勒(StefanWeiler)总结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毒病例的增加与毫克片剂有关(获取容易)”。
研究中90%过量服用扑热息痛的患者在8-10小时内接受了解毒剂,降低了其肝损伤和死亡的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单纯加大剂量推出毫克的止痛药片完全没有必要,如果需要这样的剂量,开两颗毫克的药片就可解决问题,同时,后者也相对更安全一些。
虽然现在确定中毒的确切原因还为时过早,但公共卫生专家却认为,患者可能会将高剂量药片误认为是普通药片,浑然不知地将剂量增加一倍。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幼儿身上,一粒药丸有时足以使他们远远超过每日最低剂量,并有中毒的风险。
研究人员建议,“如果扑热息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要想当然地加大剂量。相反,应该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以便找到最佳的治疗选择”。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原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