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具体的兴起时间已经不可考据,历史上有着确切史料记载的朝代是汉代,王褒所撰写的《僮约》中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兴盛。时至今日,“茶”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是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人们的喜爱。
虽然我们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茶,可是许多关于茶的知识我们并不知晓,其中“隔夜茶,毒如蛇”这句俗语更是一直被世人所误解。老人们常说不能喝隔夜茶,不仅有毒还致癌,这是真的吗?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茶文化的兴起
茶的最早起源应该是中国,西南三省有大量的古茶树,而且饮茶这种活动也是从中国传出,继而风靡世界的。至于说茶叶的最初功能也是众说纷纭,既是作为一种药物,也是食物饮品的一种,这些功能随着时代的变更,逐渐让步与日常交际,茶文化也因此兴起。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红茶绿茶的茶叶区别,这只是一个大致划分,实际上茶叶分为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等多种,这些茶叶共同构成了茶叶的众多分支。就像碧螺春属于绿茶,金骏眉属于红茶一样,这些不同种类的茶叶下面还有各种不同的品牌种类,细致划分的话十分复杂。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于慢悠悠的喝茶饮茶不太重视,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习俗。实际上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神的总结,处处彰显着人生的智慧和为人处世的法则,绝不是落伍的东西。
茶之所以能在古代士大夫之间流行开来,成为日常交际不可缺少的东西,主要是茶符合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是儒家精神的体现,符合士大夫们的价值观念。再加上在饮茶过程中需要有各种注意事项,这些共同构成了茶文化的崛起。
古代有客人临门的时候,主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在征求客人的意见之后,主人拿出茶叶和茶具待客,所用的器具有着很多的讲究。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这既是对客人的尊敬,也是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不能牛饮,而是要注意一个“品”字,仔细品析茶叶的韵味,感觉其中蕴含的深层内涵。同时主人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如果客人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保证杯中的茶水是满的,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
隔夜茶毒过蛇
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多讲究,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礼仪的一部分,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占有地位。耳濡目染之下,我们都知道许多关于茶的知识,了解许多喝茶的注意事项,那么大家一定听说过“隔夜茶,毒如蛇”这句话。
这句话主要是提醒大家不要喝过夜的茶叶水,其中含有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很不利。相比这样的说法大家都会听说,我们日常生活里也会不自觉地践行着,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样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央视节目《是真的吗》做了一期实验,选择了龙井、普洱茶、菊花茶这三种茶叶泡水,分别在上午9点钟,下午9点钟以及第二天上午9点钟泡了一杯茶叶,并邀请专业的品茶大师楼国柱先生来品鉴这几种茶叶水的不同。
楼国柱对这些茶的口感进行鉴定,最后根据口感来看,三种茶叶在放置了不同时间之后的口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泡的时间较久的茶叶喝起来更加醇厚,对于普洱茶来说,隔夜茶的口感甚至还会更好一些。在颜色方面,隔夜茶比较浑浊,在卖相上不占优势,观感方面有所欠缺,实际差别不大。
口感这一关过了之后,节目组又把这批茶水送到专业的检测机构中鉴定,测评隔夜茶水中是否含有致癌物。根据国家专业检测机构的鉴别,隔夜茶中亚硝酸盐含量均低于0.2mg/L,远低于日常的高盐食品,不太可能构成癌症。至于说细菌问题,检测机构同样给出了答案,隔夜茶和新泡茶中的细菌含量同样差别不大,因为茶叶中富含茶多酚,茶多酚具有抑菌和杀菌的功能,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滋生,因此隔夜茶可以放心地喝,不必担心癌症和不健康问题。
喝茶的注意事项
想必通过这次实际说法,可以打破很多人关于隔夜茶的认知,让大家对茶叶的认识更加深刻。茶有着不俗的保健作用,是一种对人身体很有益的饮料,饮用茶可以有效地缓解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等病症,茶叶中含有的某些成分还可以对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进行有效地预防,现在科学家甚至从茶叶中提取到了减肥成分,能让我们从中受益。
在茶叶的引用方面,确实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不能喝新茶,也就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茶叶。这是因为新茶中含有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一些肠胃有疾病的人群来说是一种负担,容易引发胃病。而且新茶中含有较多的咖啡因和碱性物质,使人的神经系统兴奋,对神经衰弱和睡眠质量不太好的人群来说较为不利。不仅新茶如此,经过晒制的老茶中也含有相关物质,所以在睡前不宜喝太浓的茶叶,否则容易影响睡眠。
泡茶叶的水也有讲究,不能用太烫的开水,否则不仅容易破坏茶叶中的某些成分,而且还会损害人体健康。喝茶的时间上尽量在饭后,空腹喝茶会抑制胃液分泌,阻碍消化,不利于人体健康。同时喝茶时不能食用黄连素,否则会降低药效。
结语:除了隔夜茶之外,“千滚水”“隔夜水”不能喝也已经被辟谣,水中的成分并不会被多次加热而破坏,有害物质含量也不高,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可以放心地喝。总之,希望大家能从这次辟谣中学会一些知识,加深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破除一些过去的谣言,更加深刻地感悟中国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