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逊肾内科主任
在肾内科门诊与住院患者中,肾衰竭占有很大比例,即一发现就显示患者血肌酐升高和/或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经进一步检查并明确诊断后,多提示可能的诊断为“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或“慢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然而,我们发觉,绝大多数肾衰竭患者,要么可以逆转肾功能、要么可以改善肾功能、要么可以稳定肾功能,其中只有少数肾衰竭患者进展速度较快而变成尿毒症,最终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
或许会有朋友产生不小疑问,作者你说的那么好听,可为什么现在需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越来越多?正如各位所说,现如今尿毒症透析患者是很多,目前在我国约有70万人,可相对于我国慢性肾脏病10.8%的患病率及1.2亿的患病人数,其占比还是非常低的。在这些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绝大多数处于CKD1-3期,尤其是CKD3a期以内,而CKD4-5期患者占比却非常低。其中CKD1-2期患者最终发展成尿毒症的相当少,就算处于CKD3a期,经积极治疗与科学管理,也可以延续或阻止其发现成尿毒症。至于血肌酐升高的急性肾损伤,则大多可完全逆转肾功能,从而彻底“摘掉”肾衰竭的“帽子”。
完全可以这么说,得了肾衰竭,肾友也别担心,只要做好如下这六件事,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完全可以不受太大影响。
1.第一时间寻找其原因与诱因
引起肾衰竭这一疾病总归是有原因或诱因的:说原因,意思是说其原发病是何种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镇痛剂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包括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肾血管疾病等都可以引起肾衰竭,导致血肌酐升高和/或肌酐清除率下降;说诱因,意思是说其诱发或加重因素是什么?感染、脱水、剧烈运动及不当饮食等都可引起肾衰竭或致血肌酐进一步升高。这应该在第一时间找到其原因或诱因。
2.尽快确定“急或慢”的性质
仅作出肾衰竭的诊断是不够的,还必须确定是“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还是“慢性肾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或者“慢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如若发现血肌酐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升高,则多考虑急性肾衰竭,即所谓的“急”;如若患有的肾病时间较长,多超过三个月,甚至一年、数年或十数年以上,多考虑为慢性肾衰竭,即所谓的“慢”;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史比较长,但是患者的血肌酐是在短时间内较前明显升高,则应考虑为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即所谓的“慢+急”。急与慢的性质确定了,对后面的治疗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及时与规范治疗是关键
一旦确定了病因、诱因及急与慢的性质,之后的及时规范治疗才是关键。是药物与毒物引起的肾衰竭,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与毒物;是狼疮性肾炎或膜性肾病引起的肾衰竭,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及其它治疗;由于感染等诱因导致的血肌酐升高,应尽早使用对微生物敏感的有效抗感染药物;由于脱水(发热、大量出汗、高温环境、过度利尿及大出血等)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应及时补充水分并对症支持治疗;由于饮食不当(如盐摄入超标及高蛋白饮食等)引起的血肌酐升高,应纠正不当饮食,选择低盐及优质低蛋白饮食等等。
4.防止肾脏再受伤害
当肾衰竭患者的肾功能完全恢复或控制住以后,还必须防止肾脏再受伤害。这就需要咱们肾病朋友在平时注意这五个方面:一是避免或慎重使用肾毒性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感冒药等,另外,还必须防止中药的肾毒性;二是防止体内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血液量减少,通俗地说,即“肾脏不能缺水”;三是预防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皮肤感染及妇科炎症等;四是避免剧烈运动与不当锻炼,以防止“横纹肌溶解”引起急性肾衰竭;五是生活有规律与饮食要合理等等。
5.巩固疗效或长期治疗与定期复查不可少
无论是急性的、慢性的,还是慢性基础上的急性,都需要巩固疗效或长期治疗。其中急性肾衰竭重点需要巩固治疗效果、慢性肾衰竭及慢性肾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还应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并应坚持下去。坚持:不仅是用药坚持,而且还要坚持定期检查。
6.并发症与合并症的防治必须到位
虽说绝大多数肾衰竭患者的预后没有那么糟糕,但是仍有少数肾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差或病情进展快,并可能存在多种并发症与合并症,而这些并发症与合并症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高钾血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代谢性酸中毒、肾性贫血、营养不良、肌肉萎缩、合并感染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与合并症都应该防治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肾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
所以说,咱们肾病朋友不幸得了肾衰竭,也别总是担心与害怕,做好如上六点,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就算已经是尿毒症,还可以通过肾脏替代治疗而长期存活,一样可以很好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文章为作者周逊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