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片你怎么不吃啊?”。大清早妻子看见老王扶着腰一脸痛苦,又是担忧又是疑惑地问他。
“不行,这可不兴多吃!我听好多人说了,止痛药吃多了会上瘾!疼就疼点儿吧,我可不想变成个离不.开药的‘瘾君子’,那多吓人啊!”老王摇摇头,但是马上又是一阵更加剧烈的疼痛袭来,老王在疼痛冲击下折弯了腰,像一只弓着背的大虾。
他不禁喊道:“太疼了,太疼了!帮我倒半杯水,我先只吃半片止痛。”
对于“止痛药吃多了上瘾”这句话,不只是老王,很多人十分认同。因此,在遇到需要吃止痛药镇痛的时候,他们往往心生抗拒,不愿意服用。
但是在像老王一样被难以忍受的疼痛折磨时,大家又只能选择服用止痛药缓解,很是矛盾。
想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要一起探究:止痛药吃多了真的会上瘾吗?
为何会对某种物质上瘾?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上瘾”是什么。我们俗话所说的“上瘾”,在医学中被称为“成瘾机制”。成瘾机制有很多种,与药物有关的成瘾机制,实际上是受大脑中的“奖赏系统”控制。
奖赏系统最先被认识到是在年,也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小白鼠脑部刺激实验。实验中发现,对小鼠大脑进行电刺激使小鼠产生愉快情绪后,小鼠会不惜一切代价按动按钮获得电刺激。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脑内各个区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而产生奖赏相关的行为和情绪反应。
实际上,奖赏系统是起到正面作用的,它主要控制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为我们所熟知的神经递质,与愉悦和兴奋等情绪有关。人在高兴时,奖赏系统就发出兴奋性神经信息,从而释放一定量的多巴胺。
通常情况下,情绪产生的神经冲动释放的多巴胺很快会被吸收。而当多巴胺因药物等因素被阻碍吸收时,过多的多巴胺堆叠在一起,连续刺激神经元,会产生一系列强烈而短暂的刺激。
这就导致了大脑奖赏系统发出愉悦冲动,使人的精神上产生剧烈快感,并如同实验小鼠一样不惜代价继续获得这种愉悦感。
因此,中脑边缘系统的奖赏效应是产生精神依赖性和强迫性觅药行为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俗称的药物上瘾症状。
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就是对抽烟的渴望。香烟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激活了中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这其中就包含有多巴胺。尼古丁在进入人体后会使多巴胺大量分泌,从而使大脑持续产生愉悦感,产生奖赏效应,最终导致吸烟成瘾。
根据美国成瘾医学协会对成瘾的定义,成瘾具有以下特征:难以中断、行为自制障碍、对药物的渴求、人际关系淡化、情绪失常等。(以上内容参考资料:中脑边缘奖赏系统参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环路机制)
通过这些特征可以见得,对于意志力不太坚定的人来说,成瘾机制一旦形成很难阻断。这也是*品为人们所痛恨的原因——一旦摄入成瘾,戒断终止难如登天。
然而有人要说,有些止痛药也会产生奖赏效应导致人成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临床中常见的几种止痛药
想要知道止痛药上瘾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要对止痛药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解。实际上,止痛药指的是能够起到镇痛作用的药物的集合,并不是专指哪一种药物。
在《国内临床镇痛药联合应用现状》一文中提到:目前临床常用的镇痛药主要为非甾(zaǐ)体类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加巴喷丁三大类药物。
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具有抗炎、止痛等作用,在临床上经常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是炎性疼痛的主要治疗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中,虽然各种药物化学结构不同,但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发挥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前列腺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身体各组织和体液中的激素,在体内代谢非常快,并且会参与体内的防御系统,比如参与炎症反应。因此发炎、发热和疼痛都可能会与前列腺素有关。
所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起到的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降低疼痛。也就是说,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并不可能使人上瘾。
加巴喷丁则是近些年研发的抗癫痫药,这种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代谢来预防癫痫发作。与加巴喷丁具有类似效应的还有度洛西汀(一种抗抑郁药),同样是通过抑制神经元摄取神经递质的原理,来起到抗抑郁乃至镇痛的作用。
因为这类药物参与神经之间的活动,所以有些患者认为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上瘾。实际上,临床大量研究结果已表明,这类药物对多巴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是很弱的,相当于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
除此以外,体外研究结果也显示,加巴喷丁、度洛西汀等药物与多巴胺能受体无明显亲和力。也就是说,虽然同样是起到影响神经递质吸收的作用,这类药物的目标并非多巴胺,不会形成奖赏效应导致成瘾。
而最后一类止痛药——阿片类镇痛药,则是一种看似危险的药剂。
实际上,阿片的另一个称呼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鸦片,也就是罂粟的提取物。阿片类镇痛药根据镇痛强度分为强阿片药和弱阿片药。强阿片药主要有吗啡、芬太尼等,主要用于手术后的中度及重度疼痛治疗;弱阿片药则有可待因、曲马多等,主要用于急性轻度或中度疼痛镇痛。
而在药理作用方面,阿片类镇痛药物通过与中枢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来降低神经元的敏感度,从而抑制痛觉传导,以起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可能有人要说,阿片类药物就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组织来积累多巴胺,不就是在形成奖赏效应吗,不就是上瘾的机制吗?
其实这是对阿片类药物的恐惧带来的惯性思维,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十分严谨科学的,下面会列出一些大家对阿片类药物常见的误区进行解释。
阿片类镇痛药的常见误区
实际上,我国对阿片类镇痛药的管制十分严格。《国内临床镇痛药联合应用现状》一文中提到,阿片类镇痛药对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不够理想,通常仅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此外,有人认为癌症患者长期用阿片类镇痛药不可避免会成瘾,其实是不对的。事实上,长期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癌痛,口服或使用透皮贴剂时只要做到按时给药,发生成瘾的危险性极小。
阿片类药物以缓释剂型或透皮给药的方式按时用药,能避免出现过高的峰值血药浓度,从而减少发生成瘾的危险。
类似的言论还有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终身需要用药,这个说法其实也是错误的。疼痛病因控制或消除后,可以随时而且比较安全地停用阿片类止痛药,或换用非阿片类止痛药。
另外,还有人说非阿片类比阿片类药物更安全,这个说法也并不科学。需要长期用止痛药的病人使用阿片类药更安全有效,长期用药对肝、肾等器官损害较小。因此,如果能正确使用,阿片类比非阿片类药物要安全。
还有一种说法是,静脉用阿片类药最有效,阿片类药注入到血液中能很快起效。这个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也是不对的。
世界卫生组织在《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提出,阿片类药物口服给药是首选给药途径。决定阿片类药物疗效的是药物浓度是否与受体浓度相当,只要剂量相同,口服阿片类药物与静脉给药同样有效。静脉用药只是起效时间较短,但容易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还会增加患者对吗啡的耐受。
除此之外,有一种专用于术后创伤的止痛药,它的药理作用和阿片类药物相同,但是成瘾性比阿片类药物低很多,这种药物学名叫哌替啶。有些人觉得,应该直接使用哌替啶替代阿片类药物,这样就不会有成瘾风险,这个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不同的镇痛药在临床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临床医学中讲究对症下药,任何药物都不是能轻易替换的。哌替啶主要针对各种剧痛,如创伤性手术后产生的疼痛。而癌症患者的后期癌痛并不能通过使用哌替啶缓解。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哌替啶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推荐使用的药物。
对此,原因有很多,例如哌替啶口服吸收利用率差,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本身会产生疼痛而且吸收不均匀。同时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10,并且哌替啶的代谢产物清除半衰期长,具有潜在神经*性及肾*性。因此哌替啶不宜用于慢性癌症疼痛或慢性非癌症疼痛治疗,也就不能完全取代阿片类药物。
结语:
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明确指出:疼痛应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人类的第5大“生命体征”。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当年的10月11日定为首个“世界镇痛日”。疼痛严重影响着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痛苦不堪。
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疼痛是十分重要的,不应当对使用镇痛药物心生抗拒。止痛药的使用往往是科学而谨慎的,只要做到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镇痛药物,就不可能会导致上瘾。
参考文献:
[1]孙国林,张咏梅.中脑边缘奖赏系统参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环路机制[J].中国药理学通报,,35(05):-.
[2]周文哲,周满红.国内临床镇痛药联合应用现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9(01):54-57.
[3]李潇潇,邓艳萍.阿片类药物在慢性疼痛控制中的成瘾风险与评价[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