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宝鸡名小吃大总汇
TUhjnbcbe - 2024/2/22 16:29:00

岐山臊子面

简介:相传周文王时期,在岐山原下渭河畔,常有一条大蛟龙出没,伤害百姓。文王得知后,便下令除掉了祸害百姓的蛟龙。据传说,蛟龙的肉味道鲜美,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于是,文王叫人将蛟龙剁成许多小块,另给众人食之。吃了蛟龙肉,部落从此繁衍生息旺盛,人们体格健壮,使使部落逐渐壮大了起来。从此,人们沿用这一生活习惯,将肉食剁成小块,烧炒而食,以求得四季平安,兴旺发达。后人通过长期的烹调实践总结,将这种肉丁做成的膳食品称作臊子。它不仅味道鲜美独特,不腥不腻,既可以独立膳用,而且还可同其他食品拌餐,且可以长期保存,逐渐成了地方的风味食品。岐山人将大肉做成的臊子和本地面食加以结合,创新出了风味独特的岐山臊子面,一举传遍方圆,香飘千里。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回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它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从汤的味道上讲是酸、辣、香;二是从加工的面条上讲是薄、筋光;三是从食用的整体上讲是煎、稀、旺。

凤翔腊驴腿

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因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陕西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腊驴肉创制于清代咸丰年间。腊驴肉的制作要选上等驴肉,经过夏、秋、冬三季的晒、压、煮、腌而成。其切片颜色鲜红、肉质细腻、酥而有筋、味道鲜美、回味无穷。特别是钱钱肉,谓之腊驴肉中的精品。凤翔腊驴腿选用驴的腿肉精制而成。它色泽红润,质地细密,酥香可口,五味俱佳,百食不厌。凤翔腊驴腿是凤翔县久负盛名的传统肉食品名特产,此膳食据传说,清末时期有位姓苏名石娃的,当时制作的腊驴腿以其特色远近闻名,“腊驴腿”生产技术加工工艺就是他传于后世的。

文王锅盔

岐山锅盔(烙馍)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相传岐山锅盔最早始于周文王之时,又名文王锅盔。锅盔因形似锅底,大如锅盖而得名,其面细、酥脆、油香、味美。制作时和面加入盐、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复拌压,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皮脆,味道香美。唐、宋以来,岐山城多驿店,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皆为此行能手。

宝鸡茶酥

茶酥:之名实为“嚓酥”由外嚓里酥而来(嚓为宝鸡方言,形容茶酥入口时脆酥声音)。食用时,当以香茶为饮,品茶带酥,别具风味。故“嚓酥”又称“茶酥”。随后制作工艺的改进,现如今也有将韭*炒鸡蛋或香椿炒鸣蛋加入刚出熬的茶酥内,真香味更加浓郁可口。传说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名叫秃娃的当地人始作一种小吃,取名茶酥,并渐有名气,其茶酥作得色、香、味、型具佳,被誉为“秃娃茶酥”。后秃娃的手艺由徒弟根诚继承。民国16年(年),当地人鲁金诚、鲁子清兄弟俩拜根诚为师,学做茶酥的小吃,得其真传,所做茶酥味美可口,在宝鸡地方享有盛誉。年鲁子清参加集体企业,在宝鸡市三好食堂收张秋兰为徒,使得茶酥技术相传。从此,茶酥作为一种地方名吃,被人们喜爱而传颂。据考证,茶酥之名实为“嚓酥”由外嚓里酥而来(嚓为宝鸡方言,形容茶酥入口时脆酥声音)。食用时,当以香茶为饮,品茶带酥,别具风味。故“嚓酥”又称“茶酥”。随后制作工艺的改进,现如今也有将韭*炒鸡蛋或香椿炒鸣蛋加入刚出熬的茶酥内,真香味更加浓郁可口。

凤翔豆花泡馍

如果您想吃经济方便早点,凤翔豆花泡馍将是您在宝鸡的首选。吃法是将切成小块的锅盔倒入豆浆锅内煮稍许,盛入碗内,然后将热豆花舀放其上,浇以豆浆,佐以调料。其质量要求是豆花要嫩、豆浆要煎、辣子油要汪。食后味道咸辣清香,营养高易于消化。在宝鸡市、凤翔等地已成为一种经济早餐。
  这豆花泡馍做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要做好却不容易。首先要选上好的凤翔锅盔才可以,其他地方的绝对不行,只能是凤翔锅盔,先由师傅把锅盔切成片,然后放入碗中,馍的多少根据自己饭量定,把碗给掌勺的师傅,他会把碗中的锅盔倒入烧开的豆浆锅中煮片刻(其实和我们平时喝的豆浆还是有点区别的),再把锅盔捞倒碗中,舀两三勺热豆花在馍的上面,浇上锅中的热豆浆汤,先舀一勺,然后撒上盐,再舀几勺,最后浇上辣子油,这辣子比平时吃的油泼辣子的油要大很多,最后碗里白中有红,红中透白,这样就算做好了。这豆花很特别,比我们平时吃的豆腐脑老一点,但是比嫩豆腐又嫩一点,软硬恰到好处。
  豆花泡馍在很多外地人看来觉得没什么好吃的,做法简单,口味单一,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懂,而且没有真正感受过豆花泡馍,要是真不好吃,凤翔人也不会天天吃这样的早餐了。豆花泡馍因为其中有豆花,因而还有大量的蛋白质,常吃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这是旁人考证的,呵呵,据说对胃不好来说是不错的早餐选择呢!

岐山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是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附近特产,在周边地区亦有产出,可味道最地道应还是在岐山县。其形似宽面,几乎透明,津而耐嚼,再同泼油辣椒,盐水,香醋等调料加以调和,口感极佳。当地人在夏日经常将其当为主食,就是在寒风冷冽的冬天也是桌上佳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又一美食,早已香满省内外。用适量的上等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在清水中搓揉稀释开,以能用罗儿过滤为宜。停留在罗面上的就是面筋,过滤在盆内的就是淀粉。淀的时间使水与面粉分离为宜。接着把留在粉上的浮水倒净,然后移入锅内文火加热温,烧沸后用短擀面杖搅拌,形成块状时,用木塔塔(形状似木工用的泥模)用力在锅内不停的翻压,待熟到五六成后移到案板再擀。一般按一张面皮约一两面粉的标准,将面块撕成等量的面疙瘩,再特别光滑平整。接着用两头直径相等的短擀仗,先后用力压薄边沿,然后用劲依次性向前推去。每擀一张,底面须用食油润过,然后10张或20一叠,移入笼内蒸熟,出笼后,即成透亮的面皮。
  岐山擀面皮调料也很讲究,食盐要化成盐水,辣子不能太辣,用罗儿筛过后,用熟油浇过,加点五香粉,芝蔴等佐料,醋要自酿的大曲陈酿。通过精细加工制作的面皮,才真正能体现出祁山正宗擀面皮的“白、薄、光、软、筋、香”的风味特点,令人百吃不厌。

扶风鹿糕馍

 上等面粉加白糖、油料、五香粉等配料烤制而成。馍面饰有鹿形图案。色泽白亮,味道香甜,煮不散烂,贮不霉变。过去远游多携带食用。
  “岐山挂面,凤翔的酒,扶风鹿糕京里走”。这是关中西府一带流传的关于名特产品的民谣。扶风鹿糕是一种烤馍,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风味食品。
  扶风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周秦的发祥地。唐置为湋川县,后改名扶风县。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腴。古老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也孕育丁不少名特食品。凡到过扶风县的人,几乎无不盛赞扶风鹿糕馍独具特色,别有风味,酥香可口。
  扶风鹿糕馍是一种圆形的烙馍,又名鹿糕干粮。形似满月,碗口大小,厚寸许,皮薄如纸,内外一色,白中略带乳*,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间有一小小圆坑,坑中装饰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红小梅花鹿图案,故名“鹿糕”。整个造型别致奇巧,宛若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扶风鹿糕的产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由重阳节的应节食品“重阳糕”演变而来。《岁时记》云:“民间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数枚,号食禄糕。”《唐六典膳部》又称它为“九日麻葛糕”。这里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缀饰有鹿的图案。唐时建都长安,由于扶风鹿糕是一种远近闻名的食品,进京办事皆带糕,作为旅途食品,或馈赠京城亲朋好友,便流传下“扶风鹿糕京城走”的美言。
  扶风鹿糕的制作,是选用上等小麦特制的细白面粉,先合水发酵,后搅拌揉搓,调得十分干硬,再加香油或猪板油、鸡蛋及五香调料,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复压揉,直压得光如泥,再揉成长条,等分成团制饼,放在锅中,先武火后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有咸、甜两种。不干不硬,不顽不软,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贮不霉变。因而,凡外地来扶风之人,除一饱口福之后,走时总要带上一些,作为旅途美食干粮,或带回家中以作珍品,供家人亲朋品尝。扶风本地人,四时八节走亲会友,也总要带“鹿糕馍”,作为上等礼品以表敬意。

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名为搅团,做法截然不同。挑选北山生长的面饱水少的中下个体洋芋蒸熟,去皮凉冷,少量的可倒在石窝(石臼)用木棒桘砸细砸柔,大量的可倒在结实木槽里用木榔头砸细砸柔。砸洋芋都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将蒸熟的洋芋洗净、剥皮,放到砸洋芋的木槽里,男人便抡起木锤用力去砸。几十颗洋芋慢慢成为颇有粘度的一大团洋芋泥。这便是洋芋搅团了。坐到洋芋搅团的摊子前面,卖洋芋搅团的女人会麻利地用木铲舀上一碗,然后依食客喜好加上酸菜或是醋水。酸菜一定要用清油炒好,醋水里也会加上爽口的调料,此外,无论何种口味,都会加上些炒得喷香的蒜苗、韭菜或者青椒。一碗洋芋搅团吃起来绵软柔滑,香味绕口。
  简简单单的洋芋搅团,以前是农民们改顿的食物,现在推而广之,成为有名的小吃。陇南盛产洋芋,尤以武都为首。那里家家户户都喜吃洋芋。也以那儿的洋芋搅团最为有名。人们都说武都人是洋芋蛋客,便有了几分戏谑的意味。

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是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饸饹,古称“河漏”。饸饹主料除荞麦面粉外,还有食用碱和食盐。荞面饸饹已有—年的历史,“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人们对荞面饸饹的赞美。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做。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特点: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
  荞面饸饹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吃热的,另一种是吃凉的。 一般是夏季凉吃,调入精盐、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酱和红油辣子,有时师傅芥末下得狠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浑身一颤,好象七窍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东西。
  冬季多是热吃,在饸饹碗里浇上臊子和热骨头汤,再撒入胡椒粉、香菜、蒜苗丝和紫菜,吃起来汤鲜面筋,通体舒畅。荞面饸饹-营养价值
  饸饹多用荞麦面制成,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荞麦食品对血脂、血糖代谢的平衡起着极好的调节作用,这是因为荞麦是集营养、保健、医疗于一身的多功能粮种。
  荞麦高含蛋白质,其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尤其富含赖氨酸。荞麦含有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它具有降低血脂,改变胆固醇中脂肪酸的类型和促进酶的催化作用。荞麦含有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钙、铁、锌、镁、硒等13种微量元素,并含有叶绿素、苦味素、纤维素和齐全的B族维生素,尤其富含烟酸和芦J(VP),芦丁是其它粮食作物不含有的成分,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预防微血管脆性出血的有效药物。
  经常食用荞麦食品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大有好处,并有助于儿童生长和智能发育,许多专家呼吁多食一些杂粮,尤其多食一些荞麦食品,以此降低现代病的发病率。

岐山挂面

岐山挂面历来被认为是陕西名贵食品。在岐山县和西府一些地方,旧时多用作礼品,送给至亲、好友。一般正月送。送四色礼时必须有挂面。四色礼指一送四件,是比较隆重的礼节。但在岐山县,给专门制作挂面的人家送礼时,不会送上挂面,因为怕班门弄斧。光绪时期,岐山挂面名声大振,陕西官吏把它当作地方名产向清皇室进贡。民国时期,岐山挂面的信誉与质量达到鼎盛时期。年岐山“顺天成”挂面飘洋过海,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岐山县有许多人家祖祖辈辈制作挂面,掌握一整套挂面制作的工艺技术。最著名的挂面产地是太子村、寺岩头村和小营村等几大家。一般认为以寺岩头村为最佳。多用一种本地品种小麦,俗称紫麦,呈红色。以苜蓿地回茬为上乘。磨时用最细密的罗筛面,一斗需费三斗之功夫。筛后还用粗罗再过一次,免带麸皮。旧时一天只挂一斗麦的挂面。用盐水和面。用一个丁字形的杠子揉面,顶着胸揉。擀时用糜子面作铺。逐渐盘成如小儿胳膊般粗的长条后,环绕放入一大盆中。此时的工序有如棉纺厂工人的团棉纱,来回往复,不断扯细,入盆,出盆,再入盆,再出盆,中间需盖上布子捂一回,到第三次,便只有小指头般粗细,再盖再捂。随后是入槽,入窑,当为关键性的一着。槽有一米深,二米长,二尺宽,就地构筑。用两根竹棍缠绕面条,吊放入槽,一头到底后,再一折,如此逐个将全部面条吊完。然后将吊好的面条,连同竹棍移入窑中,挂在空中,使其慢慢伸长。讲究的挂面世家,都有自己的挂窑。寺岩头村之所以被公认为岐山县最著名的挂面村,就因为他们拥有这样的挂窑。挂面在挂窑中伸长晾干后,小心取下,切去两头,一分为三,包扎成捆,即可作为礼品。比较而言,叫做腰面的一部分,即一分为三的中间部分最好,骑于竹棍的一部分叫做骑面,次之。包扎时用腰包骑。切下来的碎面叫做挂旮旮,可炒了吃,可与米、豆等合在一起煮作稠饭吃,据说都不错。岐山县卫生局的雷局长,是寺岩头村人,祖辈制作挂面,对岐山挂面的制作过程说得头头是道,饶有兴味。旧时工艺如此之细致,当是岐山挂面赢得很高信誉的重要原因。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普遍认为,现在的挂面制作已经没有以前那样认真,譬如取料、碾磨,都有些不甚讲究。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农村中人民生活普遍提高,西府许多地方,几乎家家备有一台小型压面条机器,可以随时制作粗细宽窄不同的面条,非常方便,人们已经不十分需要食用先前的那种挂面,所以对此也不十分感到惋惜。看来,要使传统的好东西永葆青春,还需在新的情况下有所革新有所前进才行。

陇县马蹄酥

又名蜜馅儿,因其圆形似马蹄而得名。马蹄酥的配方及制作方法是被当地一心灵手巧的邦厨,从随行御厨那里学来的,后传入民间。主要原料及制作方法:精粉、熟大油、白蜂蜜、白糖等。用精粉加水利和少量大油搓成皮面,并用精粉和适量大油搓成酥面,用皮面包酥面卷成面卷,并再加工成马蹄形状,放入大油锅烹炸而成。马蹄酥层簿如纸,色、香、味、型具佳,以配料精良,制作细致,层多松软,油而不腻,香甜味厚,入口即酥,营养丰富,且能存放而著称四方。

柿面糊塌

柿面糊塌是宝鸡的一大特产,柿面糊塌以关中地区的特产软柿子作主料,与面粉合烹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其主要风味特点为外皮酥脆、内瓤绵软、香甜适口。柿面糊塌其实是*桂柿子饼的简装版,主料仍然是柿子。将去掉柿皮、柿蒂的果肉搅成糊,加入面粉拌匀成为稀稠恰当的柿面糊,用铲子把柿面糊摊进一个圆形的铁制手提浅屉(西安人称之为糊塌屉)中,放入热油锅中炸。糊塌炸到一定程度便会自行脱屉飘起,操作者即可取出糊塌屉继续制作……较之*桂柿子饼来,柿面糊塌的所用食材少了许多,制作工艺也简单了很多,因此,这种食品可以推着车子沿街游走,边制作,边销售。那一声声“柿面糊塌”的悠长叫卖,曾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多少希望、增添了多少快乐,弹指之间,这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旧事了!
  柿面糊塌的主要材料是柿子和面粉,这两种材料的营养价值都很高。成熟的柿子中含糖15%,蛋白质1.36%,脂肪0.57%,以及粗纤维、胡萝卜素、钙、磷、铁等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柿子营养丰富、色泽鲜艳、柔软多汁、香甜可口、老少喜食。据测,每克柿子含碳水化合物15克以上,糖分28克,蛋白质1.36克、脂肪0.2克、磷19毫克、铁8毫克、钙10毫克、维生素c16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它既可生食,也可加工成柿饼、柿糕,并可用来酿酒、制醋等。柿子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生柿能清热解*,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另外,柿蒡、柿叶都是很有价值的药材。柿子虽好,但不能多吃,也不能空腹时吃,更忌与酸性食物同吃。因为柿子含有大量的鞣酸,树胶和果胶,鞣酸在胃内经胃酸的作用,就会沉淀凝结成块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结石”。胃柿结石会愈结愈牢,不易粉碎,会引起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胃穿孔。另外,要注意不要吃未成熟的柿子,因为鞣酸在未成熟柿子中含量高达25%左右,而成熟的柿子只含1%。食用柿子后除了不要立即食用酸性食物外,也不能与某些药品同时服用。

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皮蓬松,犹如轻纱织就,蝉翼作成,可谓巧夺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有着独到之处。平时人们吃的油条油饼蓬松发虚主要是因为钒碱和面粉的配比恰当,放入热油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膨胀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钒也不施碱,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烫面,同样蓬松涨发。它要求糕饼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到好处,对油温的要求也很严格,当油糕投入到一定温度的油锅内,内部水蒸气大量形成,气体急剧上升的同时,蛋白质性变而展开,淀粉膨胀焦化,气泡逐渐形成,并在高温环境中固定下来,要求出锅的油糕不落架。特点:色泽乳白、表皮蓬松,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

烩麻食

麻食是一种类似猫耳朵的面食,似乎只有陕西人才给它冠以这个奇怪的名字。烩麻食是陕西关中的一种家庭小吃,尤其在关中地区十分的流行。手工麻食口味筋道,汤料味道浓郁,汤中配上自己喜欢的时令蔬菜,更是可以做出百变的花样。虽说万变不离其宗,它总归是麻食,但可以尽着自己的性情变汤变菜,又能吃到特色的麻食,岂不快哉!麻食呈枣核形状,中间是空心的,制作好后,主辅料相融,筋韧爽滑,乡土气息浓郁。主要原料:面粉、肉丁、*豆、豆腐干青菜或鸡丁、火腿丁、花生米等配料,调料。麻食是一种面制品,先用大拇指把面搓卷成核形中间空心的面卷,再和炒菜一块烩制而成。它的主辅料相融,筋韧爽滑,乡土气息浓郁。制作麻食十分简便,对配料没有严格要求,可精可粗,可荤可素,普通家庭常以此调剂饮食花样。

荞麦煎饼

荞麦面的营养价值非常的高,因为荞麦是一种营养丰富又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健康食品。荞麦面虽其貌不扬,营养价值却极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现已发现的氨基酸有20余种。氨基酸从来源上可分为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两种,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体内合成,不一定要从食物中获得,而必需氨基酸是人体需要而又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中的蛋白质供给的,荞麦就是必须氨基酸。荞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含量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荞麦含有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谷物丰富。荞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溶性膳食纤维、烟酸和芦丁(芸香甙)。芦丁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烟酸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解*能力,还具有扩张小血管和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荞麦含有丰富的镁,能促进人体纤维蛋白溶解,使血管扩张,抑制凝血块的形成,具有抗血栓的作用,也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荞麦含有某些*酮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祛痰和降血糖的作用。中医认为,荞麦性凉味甘,能健胃、消积、止汗。《食疗本草》言其“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随息居饮食谱》说它“开胃宽肠,益气力,御寒风”;《中国药植图鉴》则认为荞麦“可收敛冷汗”。用荞麦面做成煎饼卷上菜,味道特点:用荞麦粉摊制而成,味道可口,香味浓郁。主要原料:荞麦粉、豆腐干、酥肉、芝麻凉汤、炸辣椒等调料。简要介绍:煎饼用荞麦糊状精粉摊制而成。内卷豆腐干和酥肉,食用时用芝麻凉汤或炸辣椒作调料,味道可口,香味浓郁,颇具地方特色。

豆腐包子

此菜为宝鸡市传统名食。说起这里的豆腐包子,还有个段家豆腐包子获皇帝嘉奖龙旗的传说:相传清康熙四十二年(年),康熙帝西行巡视*、甘肃,经陕西宝鸡。当时告老还乡的*崇雅阁老,曾以段家面店的豆腐包子奉献。这种包子是以面粉制皮,用豆腐丁加各种调料调馅,包制后蒸熟。其形如灯笼,美观悦目,食时用手一捏,包子口自然张开,再灌入辣椒油等调料,味美爽口,风味独特。康熙皇帝虽然吃遍山珍海味,但未吃过这样可口的包子,他食用后感到异常可口,龙心大悦,特赐三角龙旗一面。从此段家豆腐包子名声大振,二百多年来相沿流传,它不仅为当地人所喜爱,外地顾客食用后亦交日称赞。段家包子继承人强克都掌技,豆腐包子再次被评为优质食品,年5月,陕西省名厨师鉴定驰名小吃及菜肴时,也给了宝鸡豆腐包子以美誉。制作的主要原料:精粉、蒸过的豆腐、韭菜等。特点:形如宫灯,折如花辩,皮绵面筋,馅嫩味鲜。食用时,如将调好的汁子(醋、油辣子、酱油等作配料)灌入包子内,其味更美。

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是一种传统名贵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传始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时有了改进,选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饼层次,把饼状改为塔形,将烙制改为蒸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成为上乘美点。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


  金线油塔历史悠久,早在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当时,称为“油塌”。相传,唐代段文昌丞相家里一老女仆擅长制作此品。据《清异录》记载,唐穆宗时,宰相段文昌家里有一号称“膳祖”的老女仆擅长制作这种油塔,且技艺精湛。在40多年的时间里,她曾将此技艺传授给多名女婢。据说,得其真传的只有9个女仆。西安民间传说,真正能够继承段丞相家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艺的,只有一人,足见其此制作技艺不易掌握。

金线油塔经过千余年的变化,制作技术更加考究。金线油塔,现已成为宾馆、饭店招待外宾的上乘美点。

浆水面

浆水面,《中国名特小吃辞典》说:“陕西省关中一带著名小吃,是适宜夏季食用的酸汤面。”《陕西传统风味小吃》一书说:“不仅关中地区,在陕南山区群众也喜欢吃浆水面。”《中国小吃陕西风味》一书则把它定位为“陕西地区饮食业及民间大众化夏令风味食品”。传说:
  楚汉相争的时候,陕西有个叫韩二的人。他刚结婚不久,夫妻二人开了个小面馆,专供轿夫小贩们打个尖消个夜。那时,酸醋还没有出现。韩二卖面条时,只是在臊子上调一些油盐,味道并不好,因此生意很清淡。有一天晚上关了店门。韩二夫妻俩照例把第二天作臊子用的小白菜洗净炒好装在一个小竹篮里。小竹篮又顺手放在一个盛有面汤的大汤盆上,就关门睡觉了。第二天早晨,店门还未开,就传来了“咚咚”的敲门声。韩二开门一看,原来是内弟来了,说是他妈得了急病,请姐姐和姐夫去一趟,韩二夫妻俩闻言不敢怠慢,赶快带上几串钱就过汉江河去看望乡下的病人了。韩二的丈母娘已六十来岁了,得了个发烧病。韩二夫妻俩很孝顺,到家后赶紧请大夫看病,忙活了四五天,直到老人病治好了,才转回城,时间已经正午。店门打开,又开始接客了。两个客人走了进来。一个老年人,一个壮年人,都是平民打扮,态度非常和顺。韩二下好面条,找不到白菜臊子了。找来找去,发现在剩面汤里。他问妻子;“这是咋啦?”妻子想了想说:“一定是猫儿寻食时把竹篮踩翻了的。”韩二想了想,有道理。他端起来闻了闻有一股酸味。他只好对客人说:“客官,对不起,臊子没有了,凑合着吃顿白面吧!”壮年客人走到汤盆前一看,只见面汤中的小白菜青中带*,酸中带甜,水水象稠酒一样。他说;“店家,不要紧,我们正想吃点小菜!”老年客人怕吃出了问题,忙说:“依老夫看来,还是小心为是,万一吃坏了肚子?”壮年客人笑了笑说;“你老过于小心了。这又不是*药怕啥?都是吃的东西嘛。”“那——”老年客人捋着花白胡子沉吟了一下又说;“好,那就让老夫我先尝第一碗吧!”壮年客人点了点头。韩二把面汤里的白菜臊子浇上了第一碗面,然后再美美地淋上一勺红油辣子。老年客人接过来调匀后先少少地尝了一口,嗯,没问题,接着才放心大胆地吃了起来。
  “怎么样,好吃吗?”壮年客人问。
  “又酸又辣又香,真好吃!”老年客人连连点头称赞。
  壮年客人跑了大半天,早就饿了,迫不及待地叫店家浇上了一碗,他一吃,果然不错。于是,两个客人吃了又续,续了又续。老年客人连吃了四碗,壮年客人连吃了六碗。壮年客人吃完后抹了抹嘴上的油迹,对韩二说道;“店家,这种臊子面真是好吃,你看该取个啥名字呀?”韩二对这意外的发现也很高兴,他笑了笑说。“小的两眼墨黑,肚子里没有点文气,还是请客官取个名吧。”壮年客人转面对同伴说:“你肚子里的文气多,你取吧!”老年客人捋着花白胡子沉吟片刻后说;“它稠似水浆,我看,就叫浆水面吧!”“好!”壮年客人和韩二夫妻俩都异口同声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这种把白菜加面汤浸泡几天后做出来的浆水面的名声就传开了。韩二的小面店天天都门庭如市,生意兴隆。后来,他才晓得:那天来的两个客人,一个是汉王刘邦、一个是丞相肖何。君臣俩在汉中城里微服私访民情,意外地发观了浆水面的做法的。以后,慢慢地流传开了。

酸汤水饺

酸汤水饺是一种历史古老的风味小吃,具有0多年的历史。酸汤水饺是把羊肉水饺放在特制的酸汤内食用。酸汤含虾皮、熟芝麻、香菜末、韭菜末、牛油、香油、鸡油、甜醋、酱油等13种调料。甜醋由醋内加入30%水、八角、茴香、丁香熬制,泛泡后加入红糖(醋糖比50:1),再熬制半小时而成。做法
  首先要和面,面要提早两三个小时和好,这样包出来的水饺才劲道。按照一千克面粉加一千二百克水的比例来和面,当然也要看面粉的情况,总之面不易太硬。和好的面要揉三次以上,揉至手感光滑柔软为最好。制作所需材料(14张)
  其次是拌馅,以韭菜肉馅饺子为例,其余的也大同小异。将搅好的肉馅和韭菜按1:1的比例加鸡蛋一个,葱花,姜未,香油,在加高汤50克左右,也可用同量的水代替。然后加盐,味精,胡椒粉,十三香等。顺同一个方向搅拌[方向不可反]至馅把水吸干即可。
  下饺子,盖锅熟馅,揭锅熟皮。
  最后,制酸汤,这是很讲究的。陕西的酸汤制作必不可缺虾皮,香菜,葱花,紫菜。以半斤水饺为例,盐十克多点,味精少许,香醋[一定得用香醋,这很关键,否则会变味]15克,酱油少许,辣椒油20克,鸡精少许,放入虾皮,香菜,葱花,紫菜兑成底料用饺子汤冲开捞入饺子即可。
  一碗香喷喷的饺子就在你面前了。特点:
  酸汤调制独特,味道鲜美酸香,耐人品尝.

西府醋粉

西府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道以西的宝鸡诸县的统称。说到西府的醋粉,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就算是西安市人能说上来的也不是多数,但是把它列为陕西的名吃,却是一点也不过份的,因为它本身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那时候,酿醋的工艺已经深入民间,醋粉是酿醋工艺的副产品也就由此而产生了。说到醋粉,就不能不说到酿醋工艺,在陕西的西府,农家多有自己酿醋的风俗,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向阳的山坡上生长着一种荆棘,这是做醋曲的必要原料,把它采摘来用水烫过,和五谷的糟粕搅拌在一起,就成了做醋的醋曲了,这五谷有大麦,小麦,豌豆,高粱等等,把这些原料用石碾压的粉碎放进一口大缸里,就可以开始酿醋了。在民间传统里,酿醋也有供奉的神明,这负责酿醋的神,不是别人就是风神榜里的姜子牙,当年分封神位的时候,所有的天地神位都分给其他有功的大臣了,最后姜子牙主动向周武王讨了一个“醋坛神”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功高过世,也早就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这样自甘人后,表明了自己已胸无大志,于是避免了周武王对自己的猜疑,也算是功成身退了。再有那个时候,经济还不是十分的发达,醋在当时也是一种利润很大的商品。所以他这样做也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在酿醋的农家都供奉着姜子牙的神像,香烟袅袅一直伴着晶莹红亮的醋酿造出来。醋酿好了,醋糟还有很大的用处,首先把醋糟进行过滤,剩下有淀粉的部分,再掺入麦面,和成很稀的面糊,倒入一种平底很浅的铁皮制成的锅里,当地人称为“萝”隔水蒸熟,放凉,用刀细细的切成条状,拌入酿造的醋,盐,蒜水,红油辣椒,就成了具有西府明显特色的一道小吃,其口感微酸,筋道,香馥浓郁,让人吃了以后胃口大开。如果你有机会到西府的农家小院去做客,主人一定会端出一碗醋粉让客人尽情品尝的。还会津津乐道的给你讲述关中道上上下下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就像这一碗平常的醋粉。

1
查看完整版本: 宝鸡名小吃大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