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汪子芳
医院的重症病房,往往是生与死交锋最激烈的战场。
3月5日,温州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的重症隔离病房里传来喜讯,病情极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老陈(化名),历经10个昼夜的ECMO技术及呼吸机支持等综合抢救后,终于转危为安!
据了解,老陈是温州首例应用ECMO技术后成功撤机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而全国成功撤机的危重症患者不到十例。
令医护人员振奋的是,老陈在撤掉ECMO48小时之后,病情稳定,身体状态在慢慢好转。
昨天上午11时许,医院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与重症隔离病房的视频会诊,视频中,老陈神志清醒,还能与人挥手打招呼。
“撤掉ECMO意味着患者在真正恢复,标志着病人在明显好转。”温医大一院*委书记夏景林介绍。
发烧一周后被确诊新冠肺炎,54岁的老陈命悬一线
老陈今年54岁,是温州市永嘉县人,亲戚大多在武汉经商,有武汉返温人员接触史。
今年1月30日,高烧一周的老陈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医院。
因病情急剧恶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于1月31日紧急转入温医大附一院病房进行抢救。
温医大一院是温州市唯一一家危医院。
老陈转院来的时候,就戴着氧气面罩,需要吸氧。
2月1日,老陈上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月11日,进行插管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根据老陈的呼吸状况,不断调整呼吸机参数,但其呼吸功能依然未见明显改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顽固性呼吸性酸中*,机体极度缺氧的同时,体内的“废气”难以排除,二氧化碳分压高达到93.1mmHg,可以说是命悬一线。
及时进行ECMO治疗,让患者的肺得以暂时休息
“由于年纪较轻,既往没有基础性疾病,每个人都期待着老陈能早日脱机,可事与愿违,高高的呼吸支持参数,胸片上逐渐变白的双肺,一次又一次地让大家觉得脱机拔管希望渺茫。”温医大附一院主诊医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彦凡回忆。
在吸入百分之百纯氧的条件下,老陈的血氧饱和度依然无法稳定地维持在90%以上,此时,隔离病房内外的专家团队都非常着急。
怎么办?依据诊疗规范,在隔离病房负责救治工作的温医大附一院院长潘景业和省内驰援的崔巍、丁礼仁等多学科专家综合评估后,治疗团队决定为老陈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维持生命。
“尽快上ECMO,可以让患者的肺得到尽可能的休息,借以争取逆转病变的可能。”潘景业介绍,2月22日上午,温医大附一院的ECMO团队核心成员心脏外科副主任王珏、麻醉科副主任吴辉、李丽伶副主任医师、CCU谢强丽护士长立即到位,迅速为老陈建立了ECMO生命支持系统。
在ECMO的帮助下,老陈的全身氧供得到恢复,二氧化碳分压快速下降,抢救取得阶段性胜利。
上了ECMO系统,医护人员并非一劳永逸,治疗团队24小时密切监护,随时“盯牢”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根据指标动态调整流量、呼吸机参数。
“为更加精细地护理老陈,病房的护士们4小时一班,每班至少有3名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24小时不离床地照顾老陈,其中1名护士专职管理ECMO,2名护士专职进行患者基础护理。”潘景业介绍,除此以外,ECMO团队核心人员也24小时在线,和值班医护随时沟通。
温州首例脱机重症患者,对医生来说也是莫大鼓励
“简单地说,ECMO就是起到了肺的作用,把患者不堪重负肺暂时‘替换掉’,让患者‘先活下来’,为肺功能恢复争取时间。”温医大附一院心脏外科副主任王珏介绍。
但是ECMO不能一直用下去,容易出现出血、栓塞、感染等并发症。“任何一项并发症都可能致命,而且随着ECMO运行时间延长,并发症的风险与日俱增。”王珏说,上ECMO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病人脱离ECMO。
为了帮助老陈恢复受损的肺功能,上ECMO的同时,康复师还通过手法和仪器对老陈进行适当的心肺和肢体功能锻炼。
随着老陈的呼吸功能日渐恢复,病情的逐渐好转,面临着ECMO撤除的挑战。3月3日中午,潘景业院长在床旁进一步下调ECMO参数观察到患者通气氧合功能稳定改善,结合分析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和呼吸机参数,果断作出判断,指令撤除ECMO。
撤离ECMO后,老陈的情况也比较稳定,呼吸顺畅,更让治疗团队惊喜的是,老陈还用逐渐恢复肌力的右手写下了“谢谢大家”四个字。
“经过观察,撤掉ECMO后的48小时,老陈的状态一点一点变好,这标志着病人在明显好转,身体在真正恢复,我们的治疗也初步成功。”
“这表明我们的撤机是成功的,患者已经进入安全地带。”医院书记夏景林激动地官宣道。
这个消息,不止让老陈激动万分,对于一线的治疗团队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没有比患者恢复让他们更惊喜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