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曾经深爱的你还认识我吗阿尔茨海默病的若干
TUhjnbcbe - 2023/5/23 22:13:00

一位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走廊尽头看窗外的风景。首席记者陈中秋摄

都市快报讯得了这个病的患者家属说,亲人和亲人之间最近的距离是你认识他(她),他(她)不认识你。比这更远的距离是,夫妻俩都得了阿尔兹海默病,曾经再熟悉不过的两个人,现在却总互问:你是谁?

这是一种永无回头的疾病,不会变的,只会更坏更无药可救。国外曾做过相关调研,阿尔茨海默病从确诊到去世平均病程只有7年。在我们采访中专家介绍,目前他们接诊的患者中,最长的活了15年。

这常常让照顾他(她)的家人因看不到希望而痛苦不堪:这既是生离,也将是死别。

年,德国精神科医生、神经病理学家阿尔茨海默先生在法兰克福救济院里观察到一位51岁丧失了短期记忆的病人(德特尔),阿尔茨海默医生资助德特尔女士留住在救济院,而德特尔女士的家属同意在德特尔去世后,将其病史记录和大脑交给阿尔茨海默医生进行研究。

5年后,德特尔女士去世,阿尔茨海默医生在对德特尔女士的大脑研究中辨认出“淀粉样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这项工作使得世界认识到这一新型的疾病。后来,该疾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神经系统的一种起病隐匿的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

衰退、记忆丧失,最终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瘫倒在床,因各种并发症去世。

全世界,大约每3秒钟就有1位痴呆症患者产生。全球目前至少有万的痴呆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预计到年,痴呆患者将上升至1.52亿。其中,约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已经超越癌症,成为最可怕的疾病。

截至年,中国约有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全球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痴呆人口的25%。预计到年,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超过万人。

过去三四十年来,全球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包括找到三个致病基因,也找到一些高危的致病基因,研发了相关的药物,找到了一些减缓阿尔茨海默病进程的方法。

但是,全世界的医学科学家们始终没能攻克这一疾病,还没有任何可以治愈或逆转的治疗方法。目前市面上的相关药物,治标不治本,有效率比较低。从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7年,没有一个真正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问世。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所有治疗目的,仅是让患者进展到重度阶段的时间来得迟一些,但无法遏制。

此外,到目前为止,除了不到1%的发病原因是遗传以外,超过99%的患者,发病原因是后天导致的,但人类还是不清楚,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更不知道真正的发病机制是怎样的。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我们对人脑的了解太有限了。

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沉重的家庭故事。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防治,刻不容缓。提高全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交和生活环境,让患者和其家庭有尊严和有质量地生活,同样刻不容缓。

《健康中国行动(-年)》提出目标要求,到年和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同时要求全国50%的医院需要设立专门的老年科。增强全社会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意识,倡导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早诊、早治,推动预防关口前移,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这期的健康深8度,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打开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若干个问号。

曾经引以为傲的超强记忆力正在一点点消失一个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苦恼——很怕有一天我会不认识自己的家人

“我去配药,你不要乱走动,在这里坐着等我回来哦。”

熙熙攘攘的就诊人群中,61岁的王阿姨(化名)挽着63岁丈夫老徐(化名),走进浙江大医院门诊4楼神经内科记忆门诊。

找个位置坐下,反复叮嘱好几遍后,王阿姨转身离开,挂号、签到,等待医生配药。

自从丈夫三年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以后,这样的周期轮回,王阿姨已经坚持了三年。

“他的症状还处于早期,就是记性和以前比明显变差了。现在我和他就像穿了连体衣,他去哪儿,我肯定跟着,让他一个人出去我不放心。”王阿姨说道。

“我能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一天天在衰退,只是没想到,衰退的速度这么快。”老徐话语中透着些许无奈。

曾经我最引以为傲的是我的好记性

“工作30多年,我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的好记性,学什么都快。”聊起以前,老徐脸上划过自豪。

初中毕业后,老徐开始跟着师傅学工程机械。

搞工程机械是个苦累活,老徐从学徒工干起,跟着师傅开挖土机、铲车,只要有工程就停不下来。“工程多的时候,一个工程结束,又一个工程开始了,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外面工作,不分节假日。不过那时年轻,也不觉得累。”

18岁,老徐顺利进入杭州一家搞工程机械的集团公司,很快就独自上手操作了。

这一干就是10多年,其间,经人介绍,老徐认识了王阿姨,26岁那年两人结婚,婚后第二年,儿子出生,小家庭其乐融融。

“做机械工程太苦了,不着家,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很少很少,年纪大起来身体也吃不消,我就寻思着换个工作。”

老徐买了厚厚的技术书,自学电工。白天干活,晚上自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四处请教。苦学半年后,老徐考出了电工证。

老徐所在的公司和日本公司有工程机械方面的合作,年,35岁的老徐得到去日本进修培训的机会,为期2年。

去日本前三个月,公司请了日语老师为他和其他9位同去的同事做日语培训。

首先学的是字母。要把所有字母都记住,并且要牢记顺序,不能打乱,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老徐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那时老师上课教了,回家继续巩固。就像小孩子读拼音一样,有空就背字母,有时睡着了,醒来嘴里也念着字母。”

老徐的学习进度在10人中排第二位,日语老师都夸他记性好,进步相当快。

年10月,老徐和同事们一起到日本东京学习先进的工程机械技术和经验。“到了日本,发现国内学的日语基础根本用不上,一切都要重头开始。”老徐回忆,“我发现自己记忆力超好,学东西很快,不到半年,已经基本能和日本同行用日语交流了。”

做电工时碰到线路故障哪里出问题记得煞清爽

回国后,老徐工程一线又做了几年,随着公司发展,工程机械驾驶员慢慢多起来了,考虑到老徐的情况,公司调他回来当电工,搞配电箱的维修和组装。

刚开始的五年,每天都在工地上奔跑,几乎没有空闲。施工现场的电路布局,老徐每天要在脑子里过好几遍后再画图,仔细又谨慎,出了问题就是全责啊。

“电老虎看不着摸不到,尤其是下雨天,你不知道电缆是破的还是好的,水又会导电,必须要小心再小心。”

那段日子老徐压力很大,脑子里想的都是危险的事情,每天的神经都是紧绷的。“最怕电线突然蹿出火花,这意味着电路出问题,一查就要查一整片。”

虽然辛苦,但那些年,老徐最骄傲的是自己的记忆力。“但凡工地线路出点问题,线路怎么布局的,是哪里的问题,我马上能想起来,并且快速处理修复,这点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一点一点开始“忘记”

退休后记性渐渐变差了

年,老徐退休,过上了养养花,看看书的清闲日子。“工作时是个劳碌命,退休后我变得很‘宅’,就喜欢待在家里。

“他这个人就是‘宅’,哪里都不要去,捧了一本书就可以在家里坐上大半天。”王阿姨在一旁“数落”,眼里却充盈着关切,“不过他以前工作这么辛苦,慢下来休息休息要紧的。”

安逸的退休生活,在三年后,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改变。

老徐突然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开始衰退了。“老婆前脚让我去买油盐醋,我后脚就忘记了。”

那时,老徐总安慰自己,“年纪大了么,记忆力差点也正常。”老徐一直对自己的记忆力很有自信,“当时我就想好好休息下,记忆力会恢复的。”

但事情并没有像老徐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他的记忆力一点一点,在丢失。

“最明显的就是看过的书记不起内容了。”老徐说,以前,一本厚厚的技术书三天就能看完,里面的内容记得煞清爽,现在哪怕看十遍,也是看完就忘,里面的内容一点都想不起来。

“心里很难过,曾经最引以为傲的记忆力,如今衰退这么厉害,我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了。”老徐耿耿于怀,“是不是我年轻时记性太好,记忆力的储备用光了,所以现在这么容易忘事?”

把这一切都埋藏在心里,老徐没跟老婆和孩子“坦白”,尽量表现得和常人无异。“能藏起来就藏起来,不想让大家知道,没面子,怕别人说我傻乎乎。”

但王阿姨显然已经觉察到了丈夫的不对劲——

“交待他做个事情,过一会问他,好像没这回事。”

“5年前,有一医院挂盐水,让他去买点点心,结果盐水都挂完了还没等到他,给他打电话,已经在家里了。其实他那时已经没方向感,医院的路了。”

“接送孙子上下学,有一次回来路上一下迷失了方向,给我打电话才找到家。”

去姑姑家的路走了不下一百遍这次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王医院看看,但始终被拒绝。

落差太大,以前看什么记得什么,现在看什么忘记什么。这样的打击让老徐一时难以接受。

“以前都是别人有什么问题找我来解决,现在要我找别人去看毛病,我接受不了。”老徐嘟囔着。

直到3年前发生的一件事,不得不让他面对现实。

老徐和一个姑姑关系很好,两家离得蛮近,走路10多分钟,老徐夫妇经常会去姑姑家看看。

3年前的一天,老徐要去姑姑家送点吃的,当他走出小区,突然失去了方向感。“脑子不听指挥,就好像有人把我拦住了,不知道步子往哪迈,这里走走也不对,那里走走也不对。幸好回家的路还记得,最后只能回家了。”

看到丈夫拎着东西原路返回,王阿姨坐不住了,老徐也第一次感觉到惊恐,夫妻俩决定求助医生。

确诊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

希望遗忘的速度慢一些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彭国平副主任医师接诊了老徐夫妇,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结合量表筛查和核磁共振等系列检查,老徐被临床诊断为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尚处于轻度阶段。

“患有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会有明显的记忆力丧失,特别是近记忆的衰退比较明显,早期患者会出现空间定向障碍,这也是为什么老徐会找不到去姑姑家的路的原因。”彭医师坦言,“虽然老徐来就诊时,还处于轻度阶段,但其实他的就诊也延误了2年,导致已经进入了痴呆阶段,如果他在觉察到记忆力有衰退的时候就及时来就诊,对于延缓病情来讲更有利。”

老徐开始了规范的不间断的药物治疗,也曾参加新药的临床试验,目前,他的病情控制相对稳定。

这三年,彭国平医生一直陪伴和见证着老徐夫妇对抗疾病的征程。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老徐,希望自己的记忆力不要衰退得那么快,他想把美好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留得久一些。

尽心尽责的王阿姨,一直陪在丈夫身边,这三年,她忧心着丈夫的每一个“变化”:

如果服用的药物有调整,他会记不住,需要提醒着吃;

原来什么字他都认识,现在有些字要想一想才能回答;

陌生的地方,他已经不敢去了;

……

“别人都说这病到最后会把身边的人都忘记,会不认识我,我只希望他忘记的速度能慢一些,这一天能迟点来。”王阿姨眼角突然泛起泪花。

探访闲林东路上的“隐秘一角”住在同一间病房执手夫妻已成“陌路人”常常痴痴互问对方:你是谁?

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抱着他喜欢的洋娃娃,手上戴着防护手套防止拉扯身上的管子。首席记者陈中秋摄

杭州闲林东路的起点,有一处“隐秘的角落”。主干道上货车呼啸,向左有一条窄窄的道叫同德路,指示着医院闲林院区的方向。

医院的熙熙攘攘,这个院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安静而空旷,除了大门口的几位保安,目之所及偌大的院子里几乎空无一人。医院南面有一片小树林,秋天的落叶铺满了行步道,再后面是个小山丘,倒是个清静的地方。

医院闲林院区也是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所在地,专门收治有精神疾病的患者。11月12日周四上午,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来到医院闲林院区,从住院部大楼进入,穿过重重走廊,上电梯6楼,到了老年四科病区。

打开四五扇需要刷卡才能开启的门后,记者迈入老年四科病区。医院病房结构无异,走廊左右分别是病房,只是在护士台一侧,有一扇随时可以关上的大门,防止患者出走或是突然伤害医护。

整个病区的节奏很慢。走廊上,有零星患者在走路,或是被人搀扶,或是拄着拐杖;病房里,老人们有的躺着,有的坐着。

在老年四科病区,一共有52位阿尔茨海默病中重度患者,占病区总人数的90%以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0.6岁,男女比约0.79,男少女多。其中年纪最大的95岁,女性;年纪最小的68岁,女性。

在这里死亡无可避免,医生不是万能的

张滢,医院老年四科病区主任,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4年。

“有人说,我们是医生成就感最低的一个科室,因为在我们这儿死亡是一件无可避免的事,常常需要目睹病人从轻到重,从生到死,而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很少。”

医院老年四科收治的,基本上都是中度和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果是中度患者,一般住院两三个月会有好转。然而所有中度患者以后还是会发展成重度患者,最后会死于肺部感染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并发症。

根据多年临床统计,张滢估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为10年左右,情况好一点的有十几年,差一点的两三年就没了。

病人来了就不想走,是老年四科病区里的常见现象。“主要是出院回家,家属吃不消照料。中度、重度患者大多丧失了记忆,行为异常,生活难以自理。”早些年住院时间最长的有6年多,医院和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对接,患者住院时间短了,更多有需要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正规治疗。

24年,每天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或其它老年精神病患者接触,张滢的心态也随年纪经历了成熟的变化。

“刚开始工作那会,在患者过世时,难免会比较沮丧,总觉得自己无能为力。”那还是上世纪九几年的时候,他接诊过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每天醒来都忘了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哪。她就一个儿子,丈夫去世得早,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然而随着发病,老太渐渐不太记得儿子了。张滢每天查房,都会和老太聊天,告诉她她是谁、在哪里、儿子是谁、叫什么名字。后来,老太太生肺炎不到一周就去世了。儿子给母亲办完葬礼,做了面锦旗回来找张滢,说,母亲去世前什么都忘了,唯独记得自己的名字,多亏了张滢每天和母亲念叨。

“是的,医生从来就不是万能的。”渐渐地张滢意识到,“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仍缺乏特效药的当下,虽然医生没有办法逆转患者病情,但如何改善患者的症状,让病人和照顾者舒服一点,活得有质量一点,却是可以做到的。”

张滢总结道,对于晚期、重症患者,关键在于预防各种感染,这些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吞咽困难,因此护理上要勤擦拭身体、翻身拍背,减少褥疮的发生;喂食要谨慎小心,尽可能避免因呛咳、误吸等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一般会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做一些认知康复训练,包括智力拼图、单词卡片、数字计算、与人交流等,还可以借助回忆疗法,引导老人回忆以往的生活,重新体验过去生活的片段,并给予新的诠释。同时,在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耐心解释,尽量多谈论熟悉的人或事,及时奖励和鼓励,不急于纠正错误观点,倾听、接受,并给予确认等。

夫妻俩住进了同一间病房却早已不认识对方

“你老头叫什么?”

“唔……”冯若霜摇摇头。

“你旁边这个人是谁?”

冯若霜坐在椅子上,转了下头,望着自己的老伴说道:“是我爸爸!嗯……不对,是我儿子!”

这是都市快报健康新闻部记者在医院老年四科病区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80多岁的冯若霜和90多岁的老伴同住在一间病房里,却彼此不知道对方是谁。夫妻一场,在生命的最后无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7年前,冯若霜老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那时冯若霜虽然记忆也有点差,但还是比较清醒的,日常照料着老伴。去年夏天,她因为一场骨折住院后,渐渐出现幻听、谵妄等症状,晚上不睡觉、吵吵闹闹。家里人察觉不对劲,医院检查。

冯若霜被诊断为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并伴有血管型痴呆,与老伴一起住进了医院。病情进展很快,不到一年时间,她几乎失去了全部记忆,常常痴痴望着一旁的老伴,问,你是谁。

冯若霜出生于老上海的知识分子家庭,退休前是一名技术工程师。她饮食考究,口味偏甜,但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住院后医生和护士安排的低糖、低盐饮食令她不太开心,80多岁的人像个任性的小孩,护工给她喂饭她常常吃几口就推开。

为了“哄”冯若霜吃饭,老年四科病区主任张滢和护工阿姨绞尽脑汁。这天,记者在病房看到,张滢主任和护工阿姨轮番夸冯若霜家世好、学历好、子女优秀,这才让冯若霜张开嘴,吃了几口。

住在病房里的冯若霜手里经常揣着两张纸,吃饭时也不忘落下。原来,她生病后忘记了很多事情,护工阿姨给冯若霜写了一封表扬信,来帮她记得自己的故事。

“冯××出生于上海,从小聪明、活泼、可爱、漂亮,读书也很用功,在班级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正因为她学习很用功,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浙江大学……冯××的妈妈是一个聪明能干、贤惠善良的人……冯××的爸爸工作于上海的报馆……”

冯若霜每次看到这封表扬信,都像是第一次看到,惊喜地问旁人:“这是谁写的?好像很知道我家里的情况嘛,写得真好!”

老公患阿尔茨海默病去世后她得了同样的病

即便彼此忘记了对方,冯若霜和老伴仍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相对幸运的。他俩所在病区里,有的人老伴早已去世,有人难以站立、行走,有人说不出话,还有的人只能躺在床上静静等待死亡降临……

刘阿英今年79岁,老公3年前去世了。老公生前也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医院闲林院区住过一段时间。张滢记得很清楚,那时刘阿英每天坐公交车,从城北赶到这里,看望老公。

老公走后,刘阿英独自在敬老院住了两年。孤独的日子里,她渐渐记性变得不好了,甚至从敬老院出走,要去找老公。去年中风后,刘阿英彻底失语。如今躺在床上的刘阿英,偶尔会睁开眼睛,大部分时间都在沉睡。

75岁的陆金花原来是一名老师。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后,出现脑积水,常常睡不醒。这天张滢主任喊她的名字,喊了好几遍她都不作声,叫她“陆老师”时,她突然笑起来,“不要吵,吵死了。”

81岁的李香红吃着家人给她捎来的大排,津津有味。她是为数不多能讲清楚几句话的人,知道自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还对记者夸赞这里的医护很负责。医生说,李香红的小儿子已经去世了,但没人告诉她这个消息,其实就算告诉她了,她估计也很快不记得了。

89岁的秦祥,尽管难以行走,坐在椅子上却总喊着要出去抓坏人。他年轻时是一名警察。

78岁的丁建国,一度喝酒喝得很凶,如今双手缠着手套,医生护士就怕他一激动把吊针或者气管给拔了。

72岁的姚广发刚住院一周,他扶着栏杆在病区走廊上踱步。看上去挺健朗的他,连自己有儿子还是女儿都忘了。

百岁父母隔着视频看望心爱的68岁小女儿

今年是几几年,你今年几岁了,你儿子叫什么……住在老年四科的病人基本都回答不出这些简单的问题。

68岁的朱小兰是病区里最年轻的患者。在病房里,谁对她说话她都不作答,只会冲着人笑。

9年前,朱小兰记忆力下降,总是不停翻找自己的东西,有一次外出还忘了回家的路。最近5年来,脾气越来越差,经常怀疑有人进她的房间把东西偷走,冲家人发火。今年10月住进医院前,常出现幻觉,一兴奋就大吵大闹,家人实在无力照看。

朱小兰的父母,已经快岁了。二老很是挂念自己的小女儿,不过由于走路不便,医院,只能通过视频看看女儿。护工阿姨对记者说,一边是白发苍苍的老父母,一边是什么都不记得了的女儿,真让人蛮唏嘘的。

95岁的林桂芳是病区里年纪最大的患者。年轻的时候,曾得过抑郁症,服药治疗了10年。采访这天记者在病房里见到林桂芳时,她躺在床上,头侧向窗户,阳光落在她的脸颊,嘴里喃喃地念着:“我活不长了。”

林桂芳是6年前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两年前在杭州一家疗养机构住了一段时间,出现了抑郁情绪,家人接回家后又总是嫌这嫌那,反复闹着要回农村老家住。孙女说,生病了的林桂芳像头“狮子”,必须顺着她的毛捋,稍微不顺着她,她就会对家人恶言相向,有时候还让他们“滚”。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姓名均为化名)

国外调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发病到离世平均仅7年!专访阿尔茨海默病顶尖研究学者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宋伟宏为什么这么难治?为什么治不好?能早期筛查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得了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脑子好像变‘傻’了,这其实是个误区。”

宋伟宏,现任温州医科大学学术副校长、老年研究院院长、阿尔伯特学院院长。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终身讲座教授、Townsend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任加拿大阿尔茨海默病首席研究员,-任UBC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他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研究30多年。于年入选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顶尖专家。

宋伟宏说,所谓的“老年痴呆症”专业术语是指认知功能的下降,管理记忆的神经细胞衰亡,造成短期记忆、长期记忆逐渐缺失,实际上它所带来的是很多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不是说患病的老人变傻了,而是他的记忆功能减退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将阿尔茨海默病翻译成“老年痴呆症”并不是非常准确。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许多其他疾病也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类似痴呆的表现。

比如,脑卒中引起的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以及帕金森综合征、多发性硬化、渐冻症等疾病引起的痴呆。此外,还有一些感染性疾病、中*、代谢性疾病等,也会继发导致痴呆。

“不管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痴呆,都会引起大脑有关记忆的神经细胞死亡,而这些细胞一旦死亡是无法再生的,如果已经出现痴呆症状了,想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非常难。”

宋伟宏说,但两者之间不同的是,其他病因引起的痴呆,只要在疾病还没有引起永久性的破坏(还没有出现很严重的痴呆)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把对大脑的损伤降低到最小化,把致病因素下降到最低,可以防止病情发展到严重的认知障碍,或者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而最难对付的就是发病人数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

50岁左右发病常和遗传有关

65岁后发病多因后天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不到1%的人,发病与遗传有关,被称为“早老型阿尔茨海默病”或“早发型痴呆”。因为遗传相关的三个基因(APP、早老素1、早老素2)发生了突变,这些患者一般在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有些甚至二十几岁就已经出现症状了。

唐氏综合征患者因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这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与Aβ蛋白和大脑有关记忆的神经细胞相关,所以会导致唐氏综合征的病人最后会转化为阿尔茨海默病病人。

99%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都被认为是多因素、多基因引起,这部分患者发病年龄一般在65岁以后,也被称为“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或“晚发型痴呆”。

宋伟宏说,晚发型痴呆患者,发现三个基因突变的并不多见。近年来,医学科学家们对晚发型痴呆的群体进行基因组学研究,发现最常见的风险基因是APOE4,携带这个基因的人群,患病的可能性会增加10倍左右。但是并不是说,携带这个风险基因将来就一定会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

此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相关的风险基因位点,这些发现也揭示了其他的一些信号通路,提供了一些治疗靶点和策略,但这些仍处于研究阶段。

宋伟宏说,总的来说,目前我们还是不清楚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尽管知道一小部分患者和基因突变有关,但为什么最终会引起脑细胞的死亡,导致认知功能的障碍,这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谜团仍未解开。

阿尔茨海默病

最高危的致病因素是衰老

建议老年人多参加面对面的社交活动

现在网上有很多跟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信息,很多人说睡眠不好会增加患病风险,或者吃什么东西能够帮助预防疾病,实际上,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真正的发病原因仍不明确。

“但我们发现有很多相关的高危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确实会增加大脑的负担,也会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包括睡眠不好、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影响。”

宋伟宏说,“比如脑卒中,不仅会增加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我们研究发现,脑卒中缺血、缺氧以后,会触发产生更多Aβ蛋白酶,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率。”

除了这些,阿尔茨海默病最大的高危因素就是衰老。只要人老了,就会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从预防来说,要把危险因素降低,延缓衰老的进程。

如何延缓衰老?宋伟宏给出的最好方法是“锻炼”。

锻炼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躯体的锻炼。可以打羽毛球、打篮球或者走路等。“我不认为哪一种方式是最好的,只要是锻炼都是好的。”

第二个是大脑的锻炼。遵循最简单的一个道理,那就是“用进废退”,不断地刺激大脑,促进大脑的活动。

经常有人问,打麻将能不能预防老年痴呆?

宋伟宏说:“打麻将也是对大脑的一种锻炼,但我不是说支持大家都去打麻将,我的意思是只要能够帮助大脑活动,比如打扑克牌、打麻将、看报纸、看书都是可以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社会交流。建议老年人不要独居,要给老人建立他们自己的社群,这个社群不是指虚拟的网络社群,而是实实在在让他们有一个社会交流的渠道,这样不会孤独,同时对大脑也能进行有效的锻炼活动。”

阿尔茨海默病

从发病到离世平均仅7年

在出现症状前5-20年

大脑已经开始病变了

阿尔茨海默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大脑里出现两个标志性病理特征:一个是Aβ蛋白酶沉积形成的老年斑,还有一个是Tau蛋白过度磷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一些看似健康的人,什么典型症状都没有,但其实大脑里已经出现了病变。

宋伟宏说,大脑里发生的病理变化,是在出现症状之前的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就开始启动了。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5到20年,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检测:到底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

据国外数据统计,阿尔茨海默病从确诊到病逝,平均病程时间是7年左右。当然,这个也和后期的治疗和照护有很大关系,如果后期照护得好一点,可能会发展得慢一点,如果不重视任其发展,就会进展得很快。但不管怎样,它本身的病程还是不受干预地往下走,无法停止和逆转。

三四十岁时怎么才能知道

退休后会不会得老年痴呆?

这是攻克阿尔茨海默病

最重要也是最大难点

宋伟宏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已经30多年。近年来,无论国内外,老龄化社会的进程非常明显,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逐年增多,社会大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普通老百姓对这个疾病也更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经深爱的你还认识我吗阿尔茨海默病的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