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水体生态底质改良是什么应该怎么办
TUhjnbcbe - 2023/4/30 20:49:00
得了白癜风要怎么治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93352.html

一、底质特性

底质不仅作为河流、湖泊、景观水体、池塘各种物质的储存库,还是水体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以及营养素再循环中心。

物质不断地从水中沉淀到水体底部,也可能通过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作用而进入底质的土壤固相,进入底质的物质可能被永久地储存起来。

累积于底泥中的各类无机和有机污染物通过与上覆水体间的物理、化学、生物交换作用,重新进入到上覆水体中,成为影响水体水质的二次污染源,进而影响水体生态系统构建和恢复。

二、底质恶化危害

水体中的垃圾腐烂、鱼类粪便、肥料、死藻、废水排入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以及发酵分解后的死亡生物,与水底泥沙等物混合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供肥、保肥及调节和缓冲水质突变的作用。

底泥中的有机腐败物质及分解消耗溶解氧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和多种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是病原菌的良好培养基或各种寄生虫虫卵潜藏住所。

然而底泥过厚/底质恶化对水质以及水生动植物可以产生严重的危害,底质有机物质浓度过高,利于底部形成厌氧条件,导致微生物有*代谢物的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升高,进一步加剧了底泥变黑、变臭,水质恶化,寄生虫、病菌大量繁殖。

因此底质、水质、病害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底泥主要通过4种方式影响上覆水体水质:

(1)底泥与间隙水中浓度差引起的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过程,从而使上覆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增加;

(2)底泥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大量消耗上覆水体中的溶氧;

(3)底泥再悬浮过程中,吸附的污染物向上覆水体的扩散、释放,增加了上覆水体中的有机物浓度;

(4)底泥扰动,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

三、生态构建中常见底质类型

1、“黑臭”底质

形成原因:底质未清理或清理不彻底、腐殖质过多或残饵过剩,导致底质腐败的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在污染物中肆意繁殖,消耗大量氧气,导致底质呈现缺氧状态,大量厌氧微生物繁殖,有机质腐败、分解产生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恶臭气体,底泥中金属离子进一步和水体中存在的硫离子发生反应,生成FeS或MnS这些黑色物质。

2、“泥皮”底质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黑色浮皮漂浮在水面,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3、“倒藻”底质

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分布不平衡,出现“倒藻”,水中溶氧急速下降,大量藻类死亡,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过高,从而导致生态系统中水生动物中*死亡。

4、“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上覆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生态系统中没有科学合理控制水生动物鱼龄、种群配比、种属投放,导致水生动物数量过多或投放滚底种属,水体搅动幅度大,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地表污染物,引起水质“浑浊”。

“浑浊”水质,悬浮物会覆盖在植物表面,遮蔽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及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四、生态构建中常用底质改良方法

所谓“生态构建在于水,水质好坏在于底”,好的底质与水生态系统构建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生态构建中水生植物生长繁殖及水生动物疾病预防。

据以往项目施工经验知:清底、消*效果好的水域,水生植物长势好,鱼病少,水质好,底质改良对生态系统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底质改良不仅要解决水面泥皮漂浮,水体黑臭问题,还要解决水域常见的“四化”:有机化、还原化、酸化和*化。

1、生态清淤

生态清淤工程分为干清淤和湿清淤。为了保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一般采用干清淤,此法需先排干水体,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清理淤泥,工程成本较低、适应性强、清淤较为彻底。

生态系统构建以后,需考虑底质负荷和水质自净能力,以使水生态系统保持健康完整状态,此时要严格控制入湖/河污染物纳入总量,减少人为污染排放,还可定期泼洒利于生态构建的底改微生物进行底泥改良,促进有机物质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

2、生石灰改良

生石灰与水反应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热量,生石灰的强碱性可提高水体pH值,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使动物体蛋白质变性,促使野杂鱼类、敌害生物、虫卵及微生物等死亡,从而达到底质消*的目的。

另外,在碱性条件下,氢氧化钙可以与底泥中的一些重金属离子相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减轻底泥*性。还能增加钙肥,提高生态构建中水生植物对钙、磷的利用率,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生石灰在消*、改良底质的同时可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

3、微生物菌剂改良

常见的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

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生长繁衍,它是水体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光合细菌在池底污染严重、水质不良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能迅速消除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平衡酸碱度,促进水生生物生长、改善色泽。

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利用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污染有机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改善底质和水质,抑制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4、水生动物改良

据报道,在底泥污染严重的湖区移植沙蚕、红线虫等底栖生物,并培育成优势种群,可大量摄食底泥污染物中的有机碎屑以及其它生物尸体,减缓底泥有机物的积累。

沙蚕营穴居生活,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形成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增加底质中的溶解氧。因此,定性定量投放底栖生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底泥性状。

五、总结反思

综上而言,“成也底质、败也底质”,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是水生态构建和恢复的关键。因此,要想达到水生植物长势好,水质好,鱼病少的效果,在底质改良方式方法上要选择无二次污染、可快速降解底泥污染物的产品。

常用的方法为底泥清杂-消*暴晒-微生物菌剂改良,使其符合水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要求。利用微生物菌剂对底泥消*、活化等,改善底质pH值、增加土壤中水生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降低有害物质含量,以适宜沉水植物生长和恢复。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体生态底质改良是什么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