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疫情比作一场大火的话,抢救重症病人、收治确诊病人就是扑救明火,查出无症状感染者则是消灭暗火。暗火一般要比明火延续的时间长,因此即使明火都扑灭了,也需要继续做好暗火防控工作。”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到了一个新阶段,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成为主要挑战。
4月1日起,无症状感染者情况列入每日疫情公报。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截至4月8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生产建设兵团,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例(其中境外输入例)。
湖北省武汉市4月4日通报,4月3日新增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该患者40多岁,此前一直待在家中,无医院门诊就诊史,也很少外出,被确诊前无任何不适。
“我是怎么感染的,就像个谜一样。3月30日,医院做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就成了无症状感染者。4月3日,医生告诉我确诊了,肺部有点感染,属于轻症。”据了解,这位患者的妻儿核酸检测呈阴性,身体状况良好,正在进行隔离。
美国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近日也指出,美国多达25%的新冠病*感染者是无症状感染者,这或许是实行隔离举措后病*仍继续传播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
新加坡的一项新研究显示,1月中旬至3月中旬报告的例新冠肺炎病例中,大约10%可能是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
由于人们的了解不够深入,无症状感染者引起了不少公众对疫情防控的担忧。
记者随机采访了武汉街头的群众,在武汉工作多年的王先生说:“最近才听说有无症状感染者,确实有点害怕。后来报纸、电视对此进行了解释,社区也发放了宣传册,虽然还是担心身边可能有无症状感染者,但没那么恐慌了。”
“无症状感染者被很多人误解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筛查,很多人还没有发病就被发现感染了病*。
这表明我们的防控措施做到了“关口前移”,防控体系更加完善,对控制疾病具有积极意义。即便这部分人最后发病,也会因为防控措施的提前介入、早期病情的监测和及时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无症状感染者有多少?是否会引发“二次疫情”?怎样防控无症状感染者?《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大家一一解答,希望对防控“下半场”疫情有所帮助。
受访专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
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副队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益锋
本文作者丨本报赴武汉特派记者董长喜张健
本文编辑丨徐文婷
无症状感染者究竟指哪类人?
既然已感染,为何不列入确诊病例?
4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新冠病*无症状感染者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明确提到:
新冠病*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病原学检测呈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
一是经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二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副队长、呼吸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罗益锋进一步解释:“无症状感染者也是感染者,只是没有表现出症状而已。”而确诊病例除了实验室结果呈阳性,还要有新冠肺炎的症状,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无症状感染者不能算作确诊病例。
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无症状感染者出现相关症状,经医生诊断,会转为确诊病例。这类人发病前属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根据第七版诊疗指南,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
还有些人直到核酸检测从阳转阴也未出现症状。“一定意义上说,他们是‘不幸中的万幸’。随着保护性抗体产生,病*被逐渐清除,他们就对新冠病*免疫了。”蒋荣猛说,感染后一直未出现症状,说明免疫力好,今后发病的机会也不大。
既然没有症状,无症状感染者
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公开表示,“轻症和无症状往往又没有一条绝对的分界线”,无症状也可能是“非常轻”“让患者难以察觉”的症状。
目前,无症状感染者只能以核酸检测和血清检测结果作为判定标准。根据《规范》,我国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有5个发现途径:
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聚集性疫情的调查;传染源的追踪;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游史或居住史的人员进行检测;在流行病学调查和机会性筛查中发现的相关人员。
3月13日,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医疗人员走进企业,为返岗复工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核酸检测采样。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县级疾控机构接到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上报。
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强吗?
根据《规范》,“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存在着传播风险。”
无症状感染者是怎样“隐身带*”传染他人的?一个视频告诉你答案↓↓
02:46蒋荣猛表示:“确诊患者在发病后7~10天,体内病*含量增加,传染性最强。并且新冠病*靠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渠道传播,咳嗽等症状更有利于病*传播。而无症状感染者没有症状,不太容易排出病*,传染性相对较弱。”
但要注意的是,无症状感染者体内有一定数量的病*,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近距离密切接触,仍然存在传播风险,因此现阶段人们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曾光教授也表示,无症状感染者本身携带病*量比较低,感染力比有症状的人弱很多。
宁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的研究显示:
平均每个确诊病人能够传播3个病人,平均每个无症状感染者能够传播不到1个病人,无症状感染者传染力相当于确诊病例的1/3。
此外,即使被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也往往是轻症,整体病*载量会低很多。
张文宏教授也认为,无症状感染者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携带的病*数量也比较少,传播的危害是比较小的,不会成为“超级传播者”,“超级传播者”从历史来看一般都是重症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如何?
转为确诊病例的比例如何?
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的研究团队,选取了截至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的例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有例,占比1.2%。
由于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口径不同,对全部人进行核酸检测也不太现实,因此人群中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目前难以计算。
“要注意的是,‘钻石公主’号只是个特例。”蒋荣猛强调,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生率未知,不同地区、不同聚集方式、不同人群的病例报告有很大差别,不能单纯依靠模型预测。
*队前方专家组组长、医院呼吸科专家刘又宁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占所有的病例它不会超过2%,就是说这一部分病人很少,并且这部分病人确诊的话都处于隔离状态,一般群众是没有接触机会的。”
宁波疾控中心研究发现,从群体水平来看,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病例占总发病人数的不到5%,无症状感染者不会造成社会层面的扩散。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从3月31日到4月5日,全国无症状感染者累计新增人,其中转为确诊病例的有29例。
是否还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未被发现?
曾光告诉记者:“几乎所有传染性疾病都存在无症状感染者。”
传染病监测中有一种“冰山现象”:临床大夫只能看见就诊病例,这类病人仅仅是少数人,就如同露出海面的那部分冰山;如果病人不去就诊,临床大夫就看不到,这相当于海面下的冰山,需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去发现。
3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2月20日武汉就有多个调查队加紧对所有风险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杨振宇介绍:“此前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主要针对已经确诊的患者,如今调查对象扩展到了无症状感染者和发热门诊就诊的不能排除的病人,以最大限度查出无症状感染者,确保疫情防控的最后胜利。”
4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央防疫领导小组已经明确提出,各地尤其是重点疫区,要通过核酸及血清抗体检测进行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其中,通过核酸检测可以发现无症状感染者;通过抗体检测可以反映人群的免疫水平。“有了这些依据,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才能在世界各国普遍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掌握主动权,不至于陷于被动。”王辰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
关于国内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目前了解得很有限,既没有具体数字,也未有详尽研究。但根据已知的事实,可以做出一些推断。无症状感染者如果很多的话,一定会把病*传染给其他人,使得中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更多。但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中国新确诊人数并没有上升,一些省份这个数字已经长时间为零,由此推断,中国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并不多。
为何有些人经过反复
核酸检测后才查出阳性?
筛查过程是否存在“漏网”的情况?
蒋荣猛表示:“全球疫情很复杂,我们不能只看到极个别案例。核酸检测不可能%排除风险,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绝对的事。”
首先,不管是病*还是细菌感染,现代医学还做不到一次就%诊断出来。任何感染性疾病在不同时间段的病*量不一样,实际检测时,很有可能出现最初查不出来,到第7天左右才查出来的情况。其次,采样的质量也会影响检测结果。最近的一些个案表明,如果人人都觉得疫情防控跟自己没关系,即使出现症状也不上报,选择吃药遮掩一下,终将害人害己。目前我国的疫情防控仍需要各行各业团结一致,全社会积极配合,才能彻底堵住“漏洞”。
我国对无症状感染者
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
解除隔离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规范》,无症状感染者应当集中医学观察14天。期间出现新冠肺炎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者转为确诊病例。集中医学观察满14天且连续两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集中医学观察,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且无临床症状者需继续集中医学观察。
蒋荣猛表示,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任何症状,就不需要特殊治疗,配合疾控人员做好隔离和观察即可;如果是单纯抗体检测呈阳性,说明已经对病*产生了免疫,不用担心发病。
无症状感染者
为防控疫情带来了哪些难处?
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播隐匿性、症状主观性、发现局限性等特点。
罗益锋说,由于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无症状感染者在人群中难以被发现,预防其传播的难度也较大;症状轻微或不典型者可能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新冠病*,不会主动去医疗机构就诊;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采用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难以发现全部无症状感染者。
“因此,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还不能松懈。”罗益锋说。
无症状感染者
会造成我国疫情“二次暴发”吗?
如何降低反弹风险?
“不太可能,但需要警惕!”蒋荣猛表示,不能指望靠一两次核酸检测就能发现所有的感染者,但只要现有的防控措施不放松,做到对感染者的早期发现和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追踪和观察,就不会引起大规模疫情暴发。
4月2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
无症状感染者一定是与确诊病人有过接触史的,或者去过正在发生疫情的流行区。
已发生过流行但确诊病例已清零2周以上的地区,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他认为:“我国现在的防控措施,应该说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控制无症状感染者,由无症状感染者造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不会造成社会层面的扩散。”
曾光也表示:“无症状感染者不可能颠覆我们的防控形势,没必要人心惶惶。”只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及时控制,现在的防控措施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防控传染病不是靠几项措施和检测就能解决的,疫情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和民众的共同努力。
蒋荣猛表示,虽然无症状感染者不容易被发现、有一定传染性,但只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近距离密切接触才有可能被感染。
对公众而言,要加强自我保护和健康文明意识,强化环境卫生及个人防护,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消*、分餐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1~2米)的好习惯,这对疫情防控有比较大的帮助。
此外还要自觉自律,如果有症状了,尤其是风险人群,一定要主动上报,积极配合筛查、治疗,这样才能做到没有漏洞和死角。
怀疑自己是无症状感染者,
有必要自行去检测吗?
目前是否有“自测”方法?
罗益锋说:“我们对新冠病*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楚,且病*传染性比较强,所以只要有检测条件,还是尽可能做核酸检测。目前,对有武汉居住史或旅行史的人群,临床医生会常规进行检测。”
蒋荣猛则表示,如果没有去过新冠肺炎流行的地方,近两周实施居家隔离,也没有和别人接触,那基本上不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不必紧张,更没必要去做相关检测。
近日,美国洛杉矶一家医疗公司称研发出一款家用试剂盒,可在家中自测是否感染过新冠病*,目前正寻求美国相关部门批准。对此,国内某专业检测机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新冠病*具有明确的人传人现象,所以需要有实验室资质且有安全防护的人员来进行核酸提取及后期检测。在我国,新冠肺炎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对检验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试剂盒检测时,需要在生物二级安全实验室进行操作,以保障检测人员的安全,同时需要配套的试剂和检测设备。因此,大众无法自行检测。”
曾光最后强调:“我国的抗疫战斗还没到‘鸣金收兵’的时候,而是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全球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中国进入不了尾声,我们还要跟其他国家一起战斗。”▲
本期编辑:郑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