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96年,两滴液体滴在她的手套上,进入 [复制链接]

1#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9085.html

提起为伟大事业牺牲的人,很多人想到的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

但事实上,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莫过于科技事业,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付出的不单是体力和脑力劳动,有时还要付出生命。

科研人员作为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锋,看似坐在象牙塔里,实则始终在替全人类承受巨大的风险。

居里夫人之死

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是最早发现并研究放射性的人之一,为此她于年、年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个拿了两次诺奖的人。

年底,居里夫人成功从一吨沥青渣中提炼出0.1克极纯净的氯化镭,从而证明了镭的存在,正是这一成果让她获得年的诺奖。

氯化镭是一种有光泽的,像细盐一样的结晶,开着灯看没什么特别,但在黑暗中它能发出幽蓝色的荧光,令玛丽.居里感到着迷。

镭的放射性相当强,是当时人们发现的放射性最强的元素,这使得人们对放射性的研究大踏步前进,人们很快发现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放射线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

如今的我们知道,形成荧光,以及能杀死癌细胞的放射线,对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但刚刚发现放射性的时代人们哪里知道这个,时人不但不害怕,甚至因为它能荧光而把它用作荧光涂料,因为它能治疗癌症而把它炒作成治百病的保健品。

其实居里夫人原本有机会阻止镭的滥用,那就是一开始就拿镭的提纯方法申请专利,但她认为镭应该用于造福人类,因此放弃了申请。

于是很快出现了镭牙膏、镭化妆品、涂镭手表等一系列产品,直至出现了大量中*案例,人们才逐渐意识到镭是有害的。

而居里夫人作为放射性研究领域的开辟者,早期的大量实验都是在无防护的情况下进行的,早已遭受了过量的辐射。

年,67岁的居里夫人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世。

直到这时,人们仍然不明白镭为什么有*,直到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们了解了放射线对基因的破坏,才搞明白这个问题。

意外

很多人可能想当然地觉得,科学实验确曾存在风险,但那已经是过去式了,时至今日,科学已经如此昌明,实验设施已经那样先进,只要科研人员在操作时遵守安全规范,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

但事实上,即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在大学的专业实验室里,依然有人在完全遵守规范的情况下,被意外夺去了生命,可以说是以生命为代价,为实验室安全规范测出了一个漏洞。

年8月的一天,达特茅斯学院无机化学家凯伦.维特哈恩正像往常一样,用二甲基汞对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校准。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刚用完的移液管滴下两滴二甲基汞,好巧不巧正滴在她带着乳胶手套的手上。

凯伦倒也没太当回事,但出于职业素养,她还是暂停工作脱掉手套,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手部,之后就继续该干啥干啥了。

之后的几天也并没有任何异样,凯伦几乎把这事儿忘了。

直到几周之后,凯伦发现自己的平衡感突然变差,还时不时有眩晕感,她觉得自己可能最近有点太累了。

凯伦身为大学的教职人员工作也是十分繁忙,一天她照常走上讲台上课,却发现自己写板书变得吃力起来,就像手臂和手指不协调一样,写出来的字没法看。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

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凯伦开始口齿不清,甚至视野变得狭窄,也就是只能看见眼前一小块儿,失去了“余光”,这让她差点遭遇了车祸。

医院。她的这些症状太像汞中*了,医生给她做了血检,不出所料,凯伦血液中的汞含量达到微克每升,超过安全值倍!

汞中*

凯伦这些症状听起来像是得了脑卒中,中*怎么会造成这些症状呢?体温计里就有的汞,真有这么大的*性吗?

汞元素,也就是俗称的水银,在地表储量比较丰富,其在常温下呈液态,因此不需要打磨抛光就能亮晶晶的,自古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古人提炼汞的方法是将朱砂置于火上煅烧,挥发出的汞蒸气经过一根连接在炉顶的管子被收集起来,凝结成纯的汞。

汞有防腐的作用,秦始皇墓里据说有大量水银,被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环绕着棺椁,既防腐又防盗,也有直接把大量水银灌进尸体的。

然而很不幸的是,古人还认为汞有药用价值,而且它的“药效”不一般,它能直接让人长生不老。

从秦始皇到明世宗,以及无数古代社会的上层精英们,前赴后继的用汞、铅等各种重金属配制仙丹,怀着激动的心情吃下去。

吃下去的后果当然是中*。于是就有了魏晋名士放浪形骸的各种“美谈”,其实现在看来很多都是重金属中*的症状。

父母身体里的重金属超标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有考证认为,《红楼梦》中薛宝钗身上“胎里带来的一股热*”,其实就是她父母嗑仙丹中*把她连累了。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汞中*也从上层精英的特权变得大众化起来。

在人类还没意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时代,很多化工企业将废水直接倒进江河湖海,住在化工厂周围的居民首当其冲,成为群体中*事件的受害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为了经济建设不顾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熊本县水俣市爆发了著名的“水俣病事件”。

先是当地人发现镇上的猫咪集体发疯,状若癫狂地“跳舞”,几天后纷纷跳海自尽,如同中了邪一般,十分恐怖。

不久后人也开始发病,出现口流涎水、四肢抽搐乃至更严重的精神/神经病症状,人倒不至于像猫一样跳海,但会逐渐意识不清,最后在重度昏迷中去世。

水俣市紧急成立了调查委员会,发现居民的血液里汞含量严重超标,确定是汞中*导致了水俣病。

但水浪作为一座滨海小城,居民大多是渔民,并不从事接触汞的职业,怎么中的*呢?

经过一番调查,原来问题的源头是水俣市纳税大户窒素株式会社,在海边建的一座化肥厂。

化肥厂居然把含汞的废水直接倒进海中,而海边的老百姓则是由于吃了海里的鱼而中*。

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倒进自然水体中,先是被微生物吸收,从而进入食物链,经过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的过程,最终大鱼体内的汞含量将达到水体含量的几万倍,然后大鱼再被人吃掉……

相当于大自然把人排放的重金属浓缩好了还给人类。

而且,像这样经过生物链加工的汞的*性,比一开始废水中的汞的*性还要大。工业废水中的汞往往是氯化汞、硫酸汞等无机汞,虽然也是剧*,但中*所需剂量相对较大,人体对它们的吸收也较慢。

但如果这些无机汞在进入人体前,先在微生物、动物的体内走一遍,汞原子在生物体内难免喜新厌旧,跟扑面而来的基团结合成更可怕的有机汞。

滴落在凯伦手上的二甲基汞就是有机汞的一种,由一个汞原子和两个甲基化合而成。

汞对人体的危害本来就极大,而插上基团的翅膀更是令它如虎添翼,使它更易于被人体消化道甚至皮肤吸收,并且更轻易的突破细胞膜以及胎盘屏障、血脑屏障这些人体中的物理防线。

尤其是二甲基汞,别说是人体中的屏障了,后来的实验表明,即便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乳胶手套、丁腈手套对二甲基汞也是形同虚设,可怜的凯伦,二甲基汞从滴到手套上到渗入她的皮肤只用了15秒!

人体中血液将近5升,凯伦刚入院时血液中汞含量是微克每升,也就是血液中共有20毫克汞——这虽然已经远超安全值,但更可怕的是,滴到她手上的量不止这个数。

移液管一滴水的重量大概40毫克,而二甲基汞的常温密度是水的3倍,那么一滴就是毫克,也就是说被凯伦吸收的二甲基汞应该有毫克之多!可血液里只有20,剩下的在哪儿呢?

答案是在脑子里。

这正是二甲基汞的另一大可怕之处,有极强亲脂性的二甲基汞进入人体后会逐渐富集在脂肪含量高的器官中,大小脑于是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

二甲基汞分子穿过细胞膜,在细胞内部左拥右抱,与各种酶或蛋白质结合。

细胞原本像一个精细管理的工厂,生产流程环环相扣,如今被汞这个流氓闯进来,打断各种流程,细胞的生命活动无法进行,纷纷凋亡。

脑细胞的大量死亡使脑子肉眼可见的萎缩,使人像逐渐痴呆了一般。其实不难看出汞中*的部分症状跟阿尔茨海默病相仿。

不治身亡

查明是汞中*后医生立刻对凯伦进行了螯合治疗。

这是治疗金属中*的常用疗法,每种螯合剂都有其针对的金属元素,将螯合剂注入体内后,螯合基团就像一个个小蟹钳子,一旦遇到目标金属元素,就将它牢牢钳住,形成环状络合物。

这种环状物十分稳定,将很快随着新陈代谢排出体外,*也就解了。医生给凯伦注射了针对汞的螯合剂。

然而,二甲基汞实在太顽固了,它已经跟神经细胞里的羟基、胺基、硫氢基如胶似漆了,医生给它分配的对象它虽然也不好拒绝,但总体上十分抗拒,螯合治疗进行的很不顺利。

这种不顺利对凯伦是致命的。随着时间的拖延,凯伦的脑细胞每时每刻都在凋亡,医院三周后,凯伦已经完全失去意识了,但治疗仍然没有完成。

脑细胞十分特殊,在人1岁以后就不会再生了,也就是说我们身上的肉剜掉一块可以再长,但脑袋里的神经元死一个就少一个。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此时完成了解*,凯伦已经受到的损伤是不能恢复的。

年6月,凯伦医治无效去世。去世前很久她就已经对一切外界刺激无反应了。

凯伦没有白白牺牲,由于她在那场发生意外的实验中完全遵守了安全规范,因此人们意识到现行的规范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美国,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由美国职业卫生与健康管理署、美国运输部、美国环境保护署以及实验室所在地方*府相应部门联合制定的。

凯伦中*事件后各部门赶紧给现行管理制度打补丁。

凯伦的同事们对各种材料的防护力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人们再次惊叹于二甲基汞的渗透能力——不仅是乳胶手套,传统的丁腈手套、氯丁手套也是说渗透就渗透。

意识到自己之前对有机汞危险性的认识竟如此不足,凯伦的同事们一阵阵后怕。

最终他们发现塑料层压手套对二甲基汞以及类似物质可以形成有效的防护,他们在报告中建议人们在对二甲基汞进行操作时,把塑料层压手套戴在氯丁手套外面。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这样,无数先辈披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凯伦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至少对我们活着的人来说是无比宝贵的。

为了纪念她,达特茅斯学院设立了一个以凯伦.维特哈恩命名的年度奖项颁发给杰出的科研人员。

参考文献:

许红霞.《美国试验室安全管理简介》.第三*医大学学报

《可怕的有机汞两滴就毁了一位科学家》.环球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