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头条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改良疗法 [复制链接]

1#

英国BatemanDN等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的患者,采用改良的12h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能够减少呕吐、过敏反应的发生,还可减少治疗中断。该研究结果于年2月发表在Lancet杂志上。

对乙酰氨基酚中*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通常采用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进行治疗,但是标准治疗方案非常复杂,并会经常发生药物浓度相关不良反应,迫使治疗中断。

该研究旨在确定对于发生对乙酰氨基酚中*的患者,采用短期改良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方案、止吐预治疗或上述联合治疗能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该双盲、随机析因设计研究于年9月6日至年12月31日在英国3家医院进行,纳入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需要应用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的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入昂丹司琼预治疗+短期改良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昂丹司琼-改良组,持续时间12h,n=55)或昂丹司琼预治疗+标准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昂丹司琼-标准组,持续时间20~25h,n=56)、或安慰剂+短期改良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安慰剂-改良组,n=55)、或安慰剂+标准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安慰剂-标准组,n=56)。医师和患者不知晓是否将乙酰半胱氨酸溶入5%葡萄糖或止吐药溶入生理盐水治疗。

研究者通过互联网根据下列预后因素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患者报告的对乙酰氨基酚使用剂量(16g或≥16g)、发生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性的危险因素、再次用药的间隔时间(8h或≥8h)。

主要转归为,乙酰半胱氨酸治疗2h内无呕吐、干呕、不需应用止吐药进行补救治疗。次要转归为,乙酰半胱氨酸治疗12h内未出现恶心、呕吐、干呕的患者比例,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其他次要转归包括治疗结束时肝中*发生率,其中包括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增加超过基线值50%以上的发生率。进行意向治疗分析。

结果显示,短期改良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例中的39例患者在2h内出现呕吐、干呕、需要应用止吐药进行补救治疗,标准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例中71例患者出现此类症状[校正比值比0.26,97.5%可信区间(CI)0.13~0.52;P0.)]。接受昂丹司琼预治疗例中的45例患者和接受安慰剂治疗例中的65例患者也出现上述症状(0.41,0.20~0.80;P=0.)。

在次要转归中,与标准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相比,短期改良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患者12h内出现恶心、呕吐、干呕症状的发生率较低(校正比值比0.37,97.5%CI0.18~0.79;P=0.)。与之类似,与接受安慰剂治疗者相比,接受昂丹司琼预治疗患者的上述症状发生率也较低(0.35,0.17~0.74;P=0.)(见表)。短期改良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中5例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标准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有31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校正比值比0.23,97.5%CI0.12~0.43;P0.)。

在丙氨酸转氨酶活性较基线增加50%方面,标准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9/)与和短期改良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组(13/)患者发生率没有差异(校正比值比0.60,97.5%CI0.20~1.83)。然而,昂丹司琼预治疗组患者的上述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16/对6/,P=0.)。

研究者认为(略,详见全文)

(《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