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一条“女孩薅头发吃下胃里取出5斤毛球”的消息着实有点吓人。一个14岁的小女孩因为吃不下东西医院检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小女孩的胃里已经被胃石填满了,甚至有一部分已经进入了肠道,引起肠梗阻。而胃石还是胃发石。
什么是胃发石呢?胃发石就是由头发形成的胃石。原来这个小女孩长期薅自己的头发吃,这些头发就在胃里形成了结石。经过手术后,大约5斤的胃发石被取出。而小女孩可能已经患上异食癖很多年了。
图源网络,侵删
那么异食癖又是什么呢?
异食癖是一种行为障碍,儿童是高发人群,一般多见于学龄前期。患有异食癖的儿童会喜欢吃一些异物,比如泥土、沙石、毛发等,而且吃了这些不能吃的东西以后不会感到特别的不适,反而会有愉悦感,不吃还会感到不舒服。
而对于儿童异食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①精神心理因素,如心理发育障碍,有人认为异食癖是一种强迫行为,是由于心理失常导致的。
②机体缺乏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等。当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时,多种酶的合成与代谢就会受到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可能就会发生异常,从而导致异食癖的发生。
③其他因素,如铅中毒、寄生虫、营养不良等。
有的患儿在患病初期会偷偷吃异物,随着病情的进展就会不再隐藏,甚至发展到无法自我控制、顽固的病态行为,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对于异食癖要及时地进行干预。
比如要让患儿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家长或相关的护理人员要给孩子进行认知教育,明确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另外也可以让孩子尽量远离能找到异物吃的环境,增强他的群体活动意识。
其次,可以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给予行为治疗。比如对孩子自我制止异食癖的行为给予恰当的鼓励和奖励。如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而如果排除是心理精神因素导致的异食癖,那么就应该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看是否有感染寄生虫等,在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比如缺锌。缺锌可能会导致味觉异常,甚至引起异食癖,还会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瘦弱、皮肤干燥等。缺锌会使得患儿的免疫功能下降,出现伤口愈合不佳以及反复口腔溃疡等。
缺锌还会减少患儿脑部DNA、RNA的合成,也会影响某些物质的浓度,从而对儿童的学习能力造成影响。患儿可有智力偏低、记忆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烦躁等表现。
对此就要及时补锌,比如对婴幼儿来说,要及时添加辅食。而对于学龄患儿来说,要保证饮食均衡,可以适当多吃富含锌的食物,包括贝类、动物内脏、红肉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锌的产品,切忌自行用药,以免导致摄入锌过量而中毒。
如果因异食癖而导致明显的胃肠不适,如上述消息所提到的巨型胃发石,那么就可能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胃发石的临床表现也是较为多样的,包括腹痛、腹胀、呕吐、消瘦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贫血、腹膜炎、肠梗阻、肠穿孔和胰胆梗阻等。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以及后续的心身医学治疗。
一些胃发石较小的患者,可以尝试口服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来溶解胃石,如果无效或者胃石较大的,则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中,多数的毛发性胃结石在诊断时体积是比较大的,因此外科手术是该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的随访,避免复发,还应接受心身医学治疗,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结语
虽然异食癖的原因较多,但在儿童方面,精神心理因素是较为多见的,因此作为家长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