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性酸中毒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亚硝酸盐中毒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假性增高1例 [复制链接]

1#

作者:程翔,郑善銮,王刚强

单位:第四医院全*临床检验医学中心

血液分析仪由于其检测原理的局限性,在一些特殊病理或生理情况下,可能导致某些检测项目结果假性增高或减少。我们发现1例亚硝酸盐中*患者经仪器法检测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83.6%),经人工镜检及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alkalinephosphate,NAP)染色后确认为假性增高,该类细胞均为中性粒细胞,应引起检验技师及临床医师的重视。

一、病例资料

患者,女,30岁,因误食发芽马铃薯后8h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急送第四医院急诊。初步诊断为:(1)头晕原因待查;(2)急性食物中*待排。入院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腹部有压痛,但无其他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仪器法初检)显示,白细胞(whitebloodcell,WBC)6.76×10^9/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g/L、血小板(platelet,PLT)×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hepercentageofneutrophil,NEUT%)15.7%、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thepercentageofeosinophil,EO%)83.6%。推片复检,血涂片经瑞-姬氏染色,镜下发现特殊WBC,该细胞胞体大小、胞核形态、胞浆颗粒细致程度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一致,但胞浆颗粒颜色为橘红色,与嗜酸性粒细胞相似;血涂片经NAP染色,该类细胞部分出现阳性结果,阳性积分45分。瑞-姬氏染色血涂片镜检后WBC分类结果为NEUT%87.0%、EO%0.0%(未见)。结合尿亚硝酸盐定性(++),最终诊断为亚硝酸盐中*。积极给予吸氧、利尿、导泻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稳定,血常规仪器法及镜检结果均正常,医院继续治疗。

图1WDF散点图

二、讨论

血常规作为临床的常规检查项目,其计数及分类结果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对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更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多采用血液分析仪自动计数及分类,由于其检测原理的原因,仍无法完全替代人工镜检。但目前急诊抢救过程中,临床对血常规结果报告时间要求更短,因此急诊血常规检验难免出现无法严格按照推片规则镜检复查的问题,有时会出现有些项目的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不符的情况。临床若对此了解不够,很可能对疾病作出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诊断。比较常见的漏诊如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单核细胞增高的急性血液病[2]等。目前国内对于嗜酸性粒细胞假性增高尚无报道。嗜酸性粒细胞因其包浆内含有较多的碱性组蛋白,其颗粒呈碱性即嗜酸性,故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其增高常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及药物过敏反应等)及某些血液病[3]。

亚硝酸盐中*又称肠源性青紫,是误食亚硝酸盐后引起的一种高铁Hb血症,本病如及早诊断、治疗可完全康复,如诊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4]。亚硝酸盐在血液中呈碱性,亚硝酸根是弱酸根,在血液中会发生水解,与水中的氢离子结合形成弱电解质亚硫酸和氢氧根离子,使血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高于氢离子浓度,血液呈碱性。因此,在本病例中,亚硝酸盐中*使患者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转变为弱碱性,经瑞-姬氏染色后呈嗜酸性,在显微镜下中性粒细胞中的淡粉色中性颗粒转变为橘色嗜酸性颗粒,增加了分辨难度。经人工镜检仔细辨认,仍可通过胞浆内颗粒大小将二者区分:中性粒细胞颗粒细小、均匀,嗜酸性粒细胞颗粒粗大、折光性强。本实验室对患者血涂片进行NAP染色,该类细胞部分出现阳性结果,且NAP积分达45分,可确认该特殊细胞为中性粒细胞。该患者经对症治疗后重做血常规,仪器法及镜检结果均正常(EO%为0.0%),可证实此类细胞为中性粒细胞。

本实验室使用SYSMEXXN-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分析。该分析仪采用激光流式细胞检测结合核酸荧光染色技术的原理,在WBC分类(WDF)通道中,根据不同WBC类型和不同成熟度细胞对荧光染料的着色能力不同的特点,检测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就可区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图1)。其中,侧向荧光反应细胞内DNA及RNA含量,侧向反射光反应细胞颗粒等内含物的信息(复杂程度)。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相比较,侧向荧光强度基本一致,侧向反射光强度较强,即嗜酸性粒细胞内容物复杂程度比中性粒细胞高。但在本病例中,由于该患者为亚硝酸盐中*,或许导致该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等内含物发生变化,复杂程度增加,侧向反射光强度随之增加,使仪器将其误认为嗜酸性粒细胞。但由于目前未查到国内外相关的报道,并无确证,以上仅为本研究对于仪器原理及相关疾病的总结分析,今后会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